1月3日上午,42歲的王先生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接受了手術。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手術醫生團隊里,一位靈活的“獨臂俠”大顯身手。它叫“天璣”,是最新的第三代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開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節段(頸椎、胸椎、腰椎、骶椎)手術的骨科機器人系統。它的出現,標志著我省骨科手術邁入智能化、精準化、微創化時代。
骨科手術機器人“天璣”首秀
作為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員會批準的21家牽頭醫院之一,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功創建國家級“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
現場:精準定位,直中“靶心”
1月3日上午,“天璣”在安醫大一附院進行了“首秀”。42歲的王先生雙下肢麻木一年多了,近一個月來,左手也開始麻木,并且越來越嚴重。來到安醫大一附院脊柱外科檢查,診斷為頸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頸脊髓與上胸段脊髓存在嚴重壓迫,需行頸椎和上胸段椎管減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融合術。經過評估討論,醫生決定派“天璣”“出馬”。
手術時,首先對患者進行三維影像掃描,圖像被同步傳輸至“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醫生在計算機導航系統屏幕上設計好釘道,“天璣”的機械臂將手術工具精確定位到手術位置,套筒指向目的釘道的進釘點。接著,“天璣”沿著套筒鉆入導針,插入患者身體內部,確認位置無誤后,再把螺釘套進導針固定、拔出導針。之后,醫生對患者再次掃描,確認螺釘位置與規劃的一致。
骨科機器人輔助手術好處多多,安醫大一附院骨科主任申才良教授告訴記者,患者的軟組織損傷小、手術切口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患者恢復快。減少了人工操作過程中可能造成的脊髓、血管損傷風險。不需要反復透視來確定進釘位置,醫生與患者受到的輻射傷害大大降低,也降低了患者感染的風險。尤其對于上頸椎疾病、脊柱畸形、脊柱翻修、骨盆及髖臼等常規手術難以置釘的患者,以及一些因骨質疏松而不便進行多次進釘嘗試的患者極為有利。“天璣手術機器人對于骨質疏松的老年患者來說,非常好。”
“天璣”可以三維空間精確定位
“骨科手術與其他外科手術相比,不同之處在于,骨科手術的操作像是在一個四壁都很堅硬的暗箱內進行,視野和角度都存在一定困難。”安醫大一附院骨科主任申才良教授告訴記者,“骨科手術有三大難題:視野差、難精準、不穩定。”
有了最新的骨科手術機器人“天璣”,可以進行深層三維空間的精確定位,可以將虛擬的手術計劃轉變為現實的空間位置,手術路徑更加精確無誤。
申才良介紹,螺釘適合的長度、寬度、進入骨骼的角度,“天璣”都能準確計算,精度可以達到0.8毫米。對于脊柱及四肢創傷(尤其在上頸椎疾病、脊柱畸形矯正、脊柱術后翻修、骶髂關節、股骨頸、髖臼等部位的手術方面都有其無與倫比的優越性。
“天璣”開機費約2萬元
據悉, “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由機械臂主機、光學跟蹤系統、主控臺車構成。從仿生學的角度形容,光學跟蹤系統就像是機器人的“眼”,不僅透視洞察著骨骼的每一個深處,還實時監控每一個手術環節;機械臂就是機器人的“手”,6軸的設計兼顧了運動靈活性和操作穩定性,且能達到亞毫米的精度;而主控電腦系統就等于機器人的大腦,智能傳達著醫生的想法給以上兩個設備,幫助醫生進行“路徑規劃”。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作為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員會批準的21家牽頭醫院之一,目前已經創建國家級“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開展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研究,建立骨科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標準體系、質控體系,承擔省內外聯合應用醫院醫護人員使用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培訓工作,制定臨床指導方案和標準化操作流程。
此前,安徽省第一臺手術機器人“達芬奇”已經成功地為眾多患者實施手術,祛除病痛,記者了解到,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國外進口手術機器人,而“天璣”則是純正的中國制造,據悉,天璣的設計者還是一位安徽老鄉,目前在北京創業。
“天璣”目前售價1500萬元,在安醫一附院手術開機費約兩萬元,今后或可納入醫保報銷范疇,為病患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