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258-7998(2010)08-0126-04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基于位置的服務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無線定位及監控技術以其高速移動物體識別、多目標識別和非接觸識別等特點,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應用空間。目前,無線監控、定位系統的具體應用主要集中在物流供應、交通領域、工業生產、礦井管理和公共管理領域,如井下人員監控系統、城市公交管理系統、動物野外活動定位系統等[1-2]。
射頻識別技術覆蓋了整個UHF頻段,工作頻率可選擇433 MHz、868/915 MHz和2.45 GHz,且具有非視距、非接觸式的特點[3]。考慮到多徑效應和室內定位技術的特點,本文提出一種基于2.45 GHz的有源射頻識別系統的方案。參考ISO18000-7標準對系統通信協議進行了規劃,設計了硬件系統和基于C++的上位機及電子地圖系統,在實驗室環境下對系統標簽掃描、標簽容量和識別效率進行了優化和改善,使系統的可靠性和適用性得到了增強。
1 系統設計方案
1.1 復用段保護環點對多點系統
系統由一臺中央監控設備(主閱讀器)和一系列遠程終端設備(從閱讀器)構成了點對多點的多任務無線通信系統。主閱讀器與從閱讀器,以及各從閱讀器之間通過雙絞線進行連接, 從閱讀器可以作為一個數據中轉站,起到暫存數據和距離延伸的作用,各個中轉站之間以單向通信方式進行數據傳遞。各從閱讀器由主閱讀器通過雙絞線進行遠程供電,簡化了系統結構,降低了成本。為了保證數據傳輸和系統供電的可靠性,各從閱讀器之間組成了一個復用段環狀結構,這種結構較鏈狀結構的可靠性有大幅度的提高。
1.2 硬件平臺
系統的硬件平臺主要包括主閱讀器和從閱讀器兩部分[4]。從閱讀器負責從標簽讀取數據,將數據打包處理后逐次傳遞,發給主閱讀器,最后送到PC主機。考慮到室內定位所要求的通信距離、發射功率、成本以及功耗等,這里選擇有源電子標簽進行系統構建。閱讀器和電子標簽的基本構成包括微控制模塊、射頻模塊、電源及外圍電路等[5]。為了滿足系統設計所要求的收發穩定、信號檢測靈敏度高以及低發射功率等要求,本系統選擇了NRF2401無線傳輸芯片和以Atmega8L為主的微控制模塊。
控制單元由MCU和編碼電路構成,主要完成以下任務:①與應用系統軟件PC端進行通信并執行系統發來的指令;②控制電子標簽的通信過程;③信號的編碼與解碼;④執行反碰撞算法;⑤對電子標簽與閱讀器之間要傳送的數據進行加密和解密;⑥進行讀寫器和電子標簽之間的身份驗證。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
圖2為單元系統硬件平臺模塊,系統具有工作狀態指示和電源控制、移動目標位置識別、信息監控等功能,查詢互控性較好。
2 系統通信協議的規劃
為了保證閱讀器與電子標簽通信的穩定性,提高數據傳輸的效率,本方案依據協議ISO/IEC18000-7對系統通信協議進行了規劃。
2.1通信協議的格式
系統采用的NRF2401芯片有兩種收發模式,分別是突發模式和直接模式,這里采用突發模式。在突發模式下,NRF2401使用片內先入先出堆棧區,數據可低速從微控制器輸入并高速發射出去。NRF2401自動處理字頭和CRC校驗碼,即在發送數據時,自動加上字頭和CRC校驗碼。在接收數據時, 一旦檢測到符合本機硬件地址的數據幀,便自動將字頭和CRC碼移除。突發模式下具體數據幀格式如表1所示,表2、表3為閱讀器與標簽之間的數據通信格式。
為了能夠動態調整標簽容量,適應不同應用場合的要求,根據系統MCU的處理能力,設置了4個標簽容量值:16(10000)、64(1000000)、128(10000000)、256(100000000)。在數據幀中,標簽ID號預留10個二進制位,最高位用來表示標簽是否被激活,其余9位用來表示標簽的ID,在ID號的分配過程中,首先由111111111與對應的標簽容量作“與”運算,運算結果作為該容量下的編碼范圍。
2.2 軟件流程
電子標簽攜帶著相關信息,當微控制器接收到觸發信號后,標簽被激活,向閱讀器發出呼叫請求,在定時器規定的時間內,不斷地向距離最近的閱讀器發送數據發送請求命令,直到收到閱讀器發出的應答命令。在標簽收到應答命令后,將攜帶的消息發送出去,判斷閱讀器的反饋信息,如果反饋信息與校驗碼相符,表示閱讀器正確收到標簽的數據。閱讀器與標簽的通信過程如圖3所示。
從閱讀器與標簽進行通信的同時,還可以作為一個數據中轉站進行數據傳遞,其工作流程如圖4。中轉站通信鏈路采用令牌環的傳輸方式,只有握有令牌的一方才有發送數據的權利。中轉站每10 ms切換一次,具有執行中轉站和與標簽通信的雙重作用。
2.3 防碰撞設計
系統所涉及的干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閱讀器與標簽之間通信時,標簽與標簽之間的碰撞問題,當有較多的標簽同時出現在閱讀器的范圍之內時,各標簽之間傳輸的信號互相干擾,閱讀器將收不到正確的信息。為此,閱讀器與標簽之間采用了幀時隙ALOHA算法,進行防碰撞設計。通過明確的分組,有效地限制每次響應的標簽數量,使每次響應的標簽數都與幀時隙算法的幀長相匹配,從而獲得較高的標簽識別效率。另一方向就是當2個以上的從閱讀器同時向主閱讀器傳送數據時,將會產生干擾,出現錯誤信息。本文采用了時分多路法來解決,時分多路法的主要特點是利用不同的時隙來傳送各路不同的信號,每路信號在時域上是分開的。
3 監控軟件的開發
軟件系統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數據庫系統、地圖編輯器、操作界面。軟件界面的開發基于Visual Studio 2005,電子地圖的二維顯示框架主要使用了DirectX開發包。PC機通過RS232與主閱讀器進行通信,獲得的數據儲存在基于Excel的數據庫中。
電子地圖信息系統的一大特點就是支持多場合的應用,為了提高軟件的通用性,設計了輔助軟件——地圖編輯器,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場合,靈活地繪制、修改應用場景的地圖。
通過對Excel的調用,完成數據的實時存儲、查詢調用功能,結果用數據表格和地圖信息的方式進行顯示。這樣就可以對攜帶電子標簽的移動目標進行實時的監控。
4 系統測試與結果分析
實驗中使用了3個閱讀器,2個電子標簽。主要對標簽與閱讀器通信的誤碼率、閱讀器的通信距離兩方面進行了測試。另外根據MCU的數據處理速度,估算了閱讀器識別范圍內的標簽容量,綜合分析了單標簽掃描次數與系統效率、標簽容量之間的關系。
經測試發現,標簽與閱讀器數據傳輸的誤碼率與NRF2401芯片的工作頻率選擇有很大關系, NRF2401在2 400 MHz~2 570 MHz之間共有157個頻點可供選擇,選擇適當的中心頻率可以降低系統誤碼率,提高數據的傳輸效率。測試結果如圖5所示。
由圖5可知,在某一固定頻率下,數據傳輸的誤碼率隨著閱讀器和標簽之間距離的增大而逐漸升高;在相同距離下,當NRF2401的中心頻率選擇在2 450 MHz附近時,誤碼率較高,在偏離2 450 MHz時,誤碼率較低。另外,為了降低誤碼率保證數據的傳輸效率,中心頻率點的尾數要盡可能的精確,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數據傳輸的誤碼率。這主要是在ISM頻段,WLAN、Bluetooth、Zigbee等設備的工作頻率都集中在2 450 MHz附近,相互之間會產生嚴重的干擾。因此,設備在實際應用時,需要首先測試該環境下的空間電磁頻譜分布情況,采用合適的中心頻率盡量避免外界的電磁干擾,以提高系統的數據傳輸效率。
實驗中分別測試了閱讀器在不同接收功率下,系統的最大通信距離。
圖6是電子標簽接發射率為0 dBm,閱讀器的接收功率分別為0 dBm、-5 dBm、-10 dBm、-20 dBm時,標簽與閱讀器的有效通信距離。經測試,在定向天線方向性最優的情況下,系統最大通信距離為33 m。這與公式(1)描述的2.45 GHz短距離無線通信的路徑損耗模型基本吻合:
系統中閱讀器使用的是12 MHz的晶振,經測試,在閱讀器范圍內,單標簽單次掃描時間為32 ms,為了避免因外界干擾及系統誤報造成的誤判,閱讀器采用固定門限值多次判別的方法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閱讀器對同一個標簽進行多次掃描,只有成功掃描達到一定次數以后才會進行數據采集,這樣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但降低了閱讀器范圍內的標簽容量。假設標簽與閱讀器的有效通信距離為S,攜帶標簽的移動目標的移動速度為V,閱讀器單標簽掃描的時間間隔為T,單標簽掃描次數為N,則可以估算出閱讀器識別范圍內的標簽容量n的估算式為:
根據閱讀器與標簽的通信距離、單標簽的掃描時間以及移動目標的移動速度,可以推導出標簽掃描次數N、標簽容量n及系統數據傳輸效率三者之間的關系,仿真曲線如圖7所示。
圖7是在標簽發射功率為0 dBm、閱讀器接收功率為-20 dBm、,移動目標的速度為1 m/s的情況下,標簽掃描次數與標簽容量及系統效率的關系圖。由圖可知,隨著單標簽掃描次數的增大,閱讀器的正確識別率隨之提高,而最大可識別標簽數卻急劇下降。在掃描次數為4~6次時,標簽容量和系統識別效率都可以達到一個相對合理的值。因此,在接收功率和發射功率一定的情況下,要綜合考慮標簽容量和系統誤碼率,折衷設定一定的標簽掃描次數,才能使系統性能最優化。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射頻識別技術應用正滲透各個領域,要應用于各種復雜的工作環境,其信息的安全可靠傳輸是人們所關注的熱點。本文對2.4 GHz頻段下的RFID" title="RFID" target="_blank">RFID進行研究和應用實驗,較好地解決了系統頻率、標簽掃描、標簽容量和識別效率的關系,系統運行穩定可靠,適用性較強,采用這種模式建立的RFID網絡穩定可靠,通信效率高。該系統可以應用于城市公交、地鐵等運營系統的監控管理,也可以應用于物流、礦井人員管理等多標簽識別的場合。
參考文獻
[1] 劉寶杰,許勇,李柏.RFID技術在倉儲管理中的應用[J]. 技術與創新管理,2007,28(1):90-93.
[2] 張益強,鄭銘,張其善.遠距離無源射頻識別系統設計[J].遙測遙控, 2004,25(4):45-49.
[3] 游戰清,李蘇劍.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理論與應用[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29-32,70-71.
[4] 全晶.射頻識別系統中若干關鍵技術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信息學院電子系,2006:53-56.
[5] 張宏海,劉志峰,王建華,等.RFID系統中識讀器的設計與研究[J]. 微計算機信息,2006,22(7-2):238-240.
[6] FINKENZELLER K[德].射頻識別(RFID)技術——無線電感應的應答器和非接觸IC卡的原理與應用[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19-20,89-90,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