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的電池是模塊化可拆卸的,必要時候可以拿下來當作電源使用;每家每戶都安裝能量網關,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儲、放電量;新能源發電變得平穩順暢,可以自由接入電網……”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副院長高峰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隨著儲能技術的逐步發展和應用,這些場景絕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想象,而是會發生在我們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景象。
儲能,即能量的存儲,是指通過一種介質或者設備,把一種能量用同一種或者轉換成另一種能量形式存儲起來,基于未來應用需要以特定能量形式釋放出來的循環過程。儲能技術在我國發展已有近20年,從默默無聞、無足輕重到初具規模、前景可期,它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能源局聯合下發《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作為儲能產業的首個指導性政策,《指導意見》的發布,進一步推動了儲能邁向商業化的步伐,使得儲能產業發展前景更加清晰。“《指導意見》此刻出臺,恰到好處、正逢其時。2011年,儲能開始投放示范項目,到這兩年很多商業化項目開始探索大量布局,現在正是示范向商業化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指導意見》的出臺一定會給儲能產業走向商業化起到非常好的指導作用。”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張靜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核心價值是為能量提供“增值服務”
儲能本身并不能產生新的能量,它只是一個存儲和釋放的過程,甚至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產生能量的損耗。那么,為何還要花大力氣去發展和推廣呢?
高峰對此的解釋是,儲能的價值體現在它可以提供能量的增值服務。“在不同的時間里,分別儲放能源,就使得原來的能量發生變化,從而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這里面涉及很多學問,比如,沖多少電、放多少電,什么時候沖、什么時候放,多長時間能沖完、多長時間能放完,通過儲能的調節,就能夠使得能源系統更高效、更便捷。另一種常見的應用是,不穩定的電,通過儲能可以變成穩定的電,低品質的電變成了高品質的電。”
高峰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舉了個例子。“有兩家企業都需要使用風電發出來的清潔電,其中一家是電子企業,需要很穩定的電,另一家是冰箱體驗門店,電量波動對其影響不是很大。風電場可以把電直接賣給第二家企業,但是無法直接賣給第一家企業,此時就需要儲能上場。儲能相當于是一個增值服務商,低價購買風電場波動的電,轉換之后,高價賣給電子廠,雖然電量沒有變化,但是電量產生了增值。這就是儲能核心價值的體現。”
實際上,像這種提供簡單增值服務的儲能應用場景,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都在試點和示范。張靜介紹,在江蘇和深圳,很多企業會安裝儲能設備,在電價低的時候儲存電量,等電價高的時候再釋放。“不僅僅是用戶側,整個電力系統的發輸配用都可以用,不同領域有不同作用。”張靜說,目前儲能的價值挖掘還遠遠不夠。
今年9月,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齊志新在中國能源研究會年會儲能分論壇上明確表示,促進儲能技術產業發展有利于推動非化石能源規模促進,有利于促進非化石能源和微電網的發展,有利于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性,有利于推動能源互聯網建設,有利于推動交通轉型和革命,有利于我國在世界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曾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強調,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還原能源商品屬性,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
高峰表示,儲能提供的增值服務正是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能源革命。“儲能未來發展也必須依靠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來實現。”高峰說。
五大任務明確儲能未來發展目標
《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7》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168.7GW,同比增長2.4%,其中,我國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24.3GW,同比增長4.7%。
占全球1/7的份額,同比增長幾乎是全球同期的2倍——通過數字之間的比對,可以清晰地判斷,我國儲能產業近年來的確發展迅猛。“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化學儲能應用市場。到2020年底,預計中國儲能技術總裝機規模將達到44GW。”張靜表示。
一方面是發展的步伐不斷向前,另一方面在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目前我國儲能項目建設和運營中普遍存在著儲能缺乏電力系統中的獨立身份認可、儲能接入電網參與電力市場存在諸多障礙、儲能系統建設初始投資成本高、儲能項目運營盈利點單一、項目投資回報期長、儲能多重應用價值無法獲得回報等困難。
《指導意見》的出臺,正是瞄準這些問題,明確了儲能在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統和能源互聯網中的重要應用價值,并提出了未來我國儲能技術和產業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未來10年內分兩個階段推進相關工作,第一階段實現儲能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第二階段實現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指導意見》給出了儲能產業“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的發展目標。
張靜表示,目標的明確將大大助推儲能產業發展的速度。“‘十三五’期間我們更多地要從裝備、技術研發、示范應用、標準這幾方面多做工作;到了‘十四五’,全面實現儲能系統可持續盈利的商業運營,推動某些技術和應用達到國際水平。這樣一明確,大家心里就有底了,儲能廠商知道該如何推廣項目,電網知道該如何接納儲能技術,一些園區和地方政府也知道該如何出臺地方儲能規劃。”張靜說,地方政府可以把《指導意見》作為基礎和依據,結合當地的產業情況,將發展儲能納入地方經濟體系,使得儲能產業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張靜所在的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受國家能源局委托,聯合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中科院物理所、中國電科院等研究所,以及清華大學等高校,牽頭參與編寫了《指導意見》。“下一步,我們聯盟也會跟地方政府建立聯系,幫助企業拓展市場應用。我們也很希望,集合地方典型的儲能應用場景,將其作為模板向全國輻射。”張靜表示,儲能產業的商業化發展可以率先從地方實現突破。
為達成這一目標,《指導意見》也給出了“推進儲能技術裝備研發示范”“推進儲能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應用示范”“推進儲能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穩定性應用示范”“推進儲能提升用能智能化水平應用示范”“推進儲能多元化應用支撐能源互聯網應用示范”五方面的具體任務。
從試點示范,到大規模商業化發展,儲能產業要完美完成這“驚險一躍”,少不了《指導意見》的背后助力。
分布式發展可以盤活現有資源
“發現儲能設施市場價值、提高儲能經濟性的最佳方式是允許儲能技術全面參與電力市場各個環節,在不同的場景下與其他技術進行競爭、以價格手段獲取多重應用價值回報。”張靜表示,儲能產業未來發展一定要充分參與到市場中去。
為此,《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強電力體制改革與儲能發展市場機制的協同對接,加快電力市場建設,建立儲能等靈活性資源市場化交易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激發市場活力,推動中國儲能商業化發展。
“與給予儲能補貼、短期規模化降成本相比,構建公平開放的電力市場不僅可以避免補貼可能帶來的市場扭曲和騙補亂象,而且能夠真正培育儲能市場主題,保證中國儲能產業健康有序成長。”張靜說。
高峰亦表示,“《指導意見》中沒有特別提補貼,而是以機制來帶動產業發展,這是特別好的一點。不能像電動車那樣,只要造出車來,不管有沒有銷售出去、有沒有上路運行,直接就給補貼。”
未來,參與電能交易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市場和需求響應競價,都是儲能發現價格、獲取價值補償的重要方向。
高峰就提出了一個需求響應的例子,充分說明儲能未來發展具有無限可能。“現在所有的通信基站都要配UPS(不間斷電源),UPS其實就是一個儲能。我們現在有海量的通信基站、樓宇樓控、變電站,這些分布式儲能都是已經存在、并且已經被用戶分擔了的,如果把這些存量資源盤活,就可以形成巨大價值。”
“每個通信基站的UPS,最小的電池也有40度電,北京電信在北京有3萬個基站,總共就是120萬度電的存量。如果再算上移動、聯通的基站,就會有更多存量。我們每年夏天都會產生負荷峰值,如果把這些基站的電量調動起來,就可以更順利地迎峰度夏。使用海量分布式儲能進行調節不需要征地、建儲能電站,不需要購買儲能電池。這件事操作起來也不是很困難,因為通信基站這些電池,按照規程每年都需要深度充放電,只要通信公司和供電局協商好,讓通信公司把深度充放電時間安排在夏天用電高峰就可以了。這就是跨界創新的概念。”長期研究和推廣能源互聯網,高峰在談論這一設想時,憧憬無限。
“在步入這個軌道之前,即使有很多的政策刺激,也發展不起來;而一旦步入軌道,就擋也擋不住了。如光伏,2008年至今,度電成本下降80%以上,而且下降的趨勢仍在持續,2016年度電成本下降20%,今年預計還要下降10%以上,堪稱‘完美的學習曲線’。”齊志新對儲能發展也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