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橫在四川省電網面前的“蜀道”不僅僅一條。
四川水能資源豐富,是全國最大的水電基地,也是我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大省。四川“豐余枯缺”的電力結構已經成為制約四川發展的重要瓶頸,重壓之下的四川電網,如何發力?全國人大代表,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石玉東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四川清潔能源的消納問題應該放在全國范圍來考慮,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一個是外送,一個是內消。
記者:四川省作為清潔能源大省,目前的能源和電網發展現狀如何?
石玉東:為加快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示范省),四川大力推進清潔能源科學開發、優先開發,目前有約3000萬千瓦水電核準在建,預計2020年水電裝機將達到8046萬千瓦,主要集中在川西甘孜、阿壩以及涼山等深度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此外,省內還有較豐富的風電和光伏資源,預計2020年建成規模可達到700萬千瓦以上。一方面,在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新形勢下,用電市場增速放緩,發電產能相對過剩,四川清潔能源必須納入全國市場才能充分消納;另一方面,雖然四川電力外送能力居全國各省(市)首位,但與集中大規模水電開發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缺口。特別是若今后3年沒有新增外送通道投運,四川將面臨巨大棄水壓力。特高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特高壓輸電線路輸電能力為傳統超高壓輸電線路的2.5~5倍,同時能減少一半的土地占用,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節約土地等明顯優勢。
記者:具體來說,四川電網發展面臨哪些壓力?
石玉東:首先是雅中—江西特高壓直流受端落點未定,“十三五”后期四川清潔能源消納面臨巨大壓力。
該工程是四川省“十三五”時期規劃建成的唯一一條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建成后將新增外送能力1000萬千瓦,每年外送電量約500億千瓦時,可減少我國中東部地區標煤消耗126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萬噸、硫化物排放15萬噸。
目前,雅中直流工程前期工作已歷經3年,現已完成可研并取得評審意見,四川省的核準支持性文件基本取齊,但由于種種原因,工程進展緩慢。經過長期和充分的論證,雅中直流工程落點江西,在華中區域消納,不存在技術障礙,有利于清潔電力的消納和配置。需要國家層面加強統籌協調,加快工程建設,切實保障清潔能源“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
其次,白鶴灘、金沙江上游電站外送方案尚未確定,難以滿足大型電站建成后順利并網送出需要。白鶴灘、金(沙江)上(游)電站外送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雖已納入國家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但方案尚未明確。跨省輸電工程建設規模大、涉及省份多,協調工作量大,從輸電方案論證確定到項目完成核準至少需要2~3年,再加上2年左右建設期,要實現與電站同步投產的目標,時間已非常緊迫。為保證相關巨型電站順利送出,相關配套外送特高壓直流工程須需盡快確定方案、加快實施。
此外,四川特高壓交流目標網架尚未納入規劃,難以滿足四川負荷中心安全可靠供電需求。
記者:為緩解四川清潔能源消納和送出壓力,您有什么新思路?
石玉東:四川清潔能源的消納問題應該放在全國范圍來考慮,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是外送,加快外送通道建設,將四川清潔能源納入全國“一盤棋”統籌考慮,通過特高壓工程“共享”到全國各地,例如華中、華東甚至華北等地區,替代當地的燃煤發電;二是內消,省內加大電能替代力度,實施再電氣化戰略,在工業、商業、交通、建筑、采暖等各個行業,加快煤改電、油改電、氣改電步伐,能替代的全替代,既可以消納富余水電,又促進了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這也是落實中央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部署的具體行動。
記者: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石玉東:我建議,第一,要加快在川特高壓直流工程核準建設。力爭今年上半年核準雅中—江西直流工程,盡快確定白鶴灘、金(沙江)上(游)電站外送直流工程方案并加快核準,同時將上述項目納入國家支持“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重點工程。以上工程全部建成以后,將新增外送能力3800萬千瓦,有效緩解四川富余電力送出問題,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二,將四川特高壓交流網架盡快納入國家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抓緊啟動相關工程前期工作。
此外,基于大電網、構建大市場,完善市場運營規則,打破省間壁壘、促進清潔能源在全國范圍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