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直流" title="特高壓直流" target="_blank">特高壓直流分層接入電網的落點選擇研究
1.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特高壓交直流輸電工程應用取得了重大突破。華東電網作為我國最大的直流受端電網,截至2016年底,共有包含4回特高壓直流在內的8回直流投入運行。如此密集的直流落點為電網的規劃和運行帶來了諸多挑戰,其中直流落點的選擇是電網規劃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按照國家電網公司規劃,至2018年底華東電網還將新建3回特高壓直流,為實現特高壓直流功率輸送的優化,引導潮流合理分布,部分新建直流工程將采用分層接入1000kV及500kV電網的方式運行。由于特高壓直流分層接入方式存在其特殊性,因此為直流落點的選擇引入了新的約束。
為解決特高壓直流分層接入的落點選擇問題,文中基于直流分層接入的特殊性,重點研究了直流分層接入的評價指標,指標涵蓋了分層接入直流的運行特性、對已投運直流的影響、直流分層接入的潮流疏散特性以及系統穩定裕度。基于所提指標,采用多目標優化決策算法對不同直流分層接入方案進行決策,并以實際多直流落點規劃電網為例,分析了所提決策方法的有效性,所得結論可為交直流電網規劃提供方法和技術支撐。
2.特高壓直流分層接入電網落點選擇評價指標
特高壓直流分層接入受端電網的簡化等值模型如圖1所示,特高壓直流高端換流變、低端換流變分別接入500kV和1000kV網架,交流濾波器和無功補償裝置也分別接入500kV和1000kV交流母線。由于直流逆變側同極的2個換流器閥組串聯運行,而同一極的高、低端閥組分層接入2個不同系統參數和運行工況的交流電網,導致高、低端換流變參數(例如變比、漏抗、分接頭調節步長等)完全不同,從而造成高、低端閥組的觸發角、熄弧角和直流電壓都有所差異。因此必須把分接頭控制功能配置在閥組層,而不能放在極層中,以方便對兩交流系統獨立響應,這客觀上為各換流器功率的獨立控制提供了條件,使直流分層輸送到不同電壓等級的功率控制更為靈活。
圖1特高壓直流分層接入方式
直流落點選擇需要考慮多個不同技術領域,且各方面可能包括若干需要考慮的因素,因此在電網規劃論證中,很難用數學方法描述不同方面的因素之間的關系,更難以設計一個同時兼顧上述因素的合理的決策方法。在工程實踐中,比較簡單的辦法是首先在各專業技術領域中分別篩選出可能的合理落點方案;在此基礎上,從不同領域的綜合角度,比選獲得最終的直流落點規劃方案。文中結合特高壓直流分層接入的特點,提出涵蓋經濟性和安全穩定性的多個評價指標,用于定量評價不同落點方案在各個方面的優劣程度,最終利用多目標決策算法從多個落點方案中選擇優化的決策方案。
2.1經濟性指標
評價直流分層接入方案的經濟性指標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不同落點方案的工程造價,二是不同落點方案下系統網絡損耗。工程造價方面,前文提到直流分層接入方式下某一電壓等級換流站發生擾動可能會對另一個電壓等級的換流站運行特性造成影響。為了降低這種影響,通常可采用適當增加分層接入點之間的電氣距離的方法,這往往會造成工程造價的改變。網絡損耗方面,由于直流落點不同會影響直流接入后的潮流分布特性,進而對系統網絡損耗造成影響。但網絡損耗與系統的運行方式密切相關,實際計算時選用多個典型方式下的平均值作為指標值。
2.2直流分層接入短路比
直流采用分層接入方式,從系統來看,相當于將其分為2個容量一定的直流,再經換流母線分層接入1000kV及500kV,從短路比定義的角度上其計算方式與直流單層接入方式并無區別,只不過分層接入的特高壓直流需要對分層接入不同電壓等級的2個換流站分別計算多饋入短路比,在形成全系統的節點導納陣時需同時保留分層接入交流電網的1000kV及500kV換流站母線及其他直流換流站母線,直流分層接入的容量按實際容量計算。
2.3分層接入直流對已投運直流的影響
當電網中新投運直流時會對已投運的直流運行特性造成影響,從短路比來看會造成已投運直流的多饋入短路比下降。為了全面地分析新接入直流對已投運直流多饋入短路比的影響,提出了影響整體性指標、均衡性指標、干擾性指標、安全裕度指標,其基本思想是利用統計的觀點從不同方面分析新接入直流對已投運直流多饋入短路比的影響。
2.4直流分層接入后電網疏散能力
直流分層接入是應對特高壓直流大容量接入受端電網后潮流疏散困難的有效手段,但即便分層接入大幅減少了直流注入到單一廠站的功率,若直流落點方案不合理仍可能由于多個疏散通道耦合造成特高壓直流功率疏散困難。在此,疏散能力主要考慮兩個指標:(1)電網N-1故障或計及穩控策略的N-2故障約束下直流分層接入的最大能力;(2)考慮直流額定接入輸送容量下的為滿足潮流疏散要求直流分層接入在不同電壓等級上的功率分配比例。
2.5直流分層間交互影響程度
由于直流分層接入在受端電網的2個落點電氣距離一般較小,因此在直流無功控制方面,某一層換流站的濾波器投切是否會對另一層的濾波器投切造成擾動是關注的重點,或者某一層換流站濾波器的投切會對另一層換流站的母線電壓造成多大的影響,從影響的定義來看與多饋入直流相互作用因子基本一致。
2.6系統暫態穩定裕度
直流分層接入后會對電網的安全穩定特性造成影響,不同的分層接入方案造成的影響不同。電力系統暫態安全穩定包括暫態功角穩定、暫態電壓安全和暫態頻率安全。暫態功角穩定裕度可基于標準的等面積擴展理論計算獲得;暫態電壓安全包括暫態電壓跌落可接受性和暫態電壓穩定性;暫態頻率安全裕度一般采用暫態頻率跌落可接受性進行評價。
3.直流分層接入電網落點選擇策略
直流分層接入方案優化是一個多目標決策問題,常用的多目標決策方法有目標規劃法、多目標模糊決策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法)等。在決策的過程中,各項指標的權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權重是否合理直接決定了評價的科學性。權重的確定一般可以分為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以及組合賦權法3類。其中,主觀賦權法包括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等;客觀賦權法包括熵權法、模糊聚類分析法等;組合賦權法是在綜合主、客觀賦權結果的基礎上研究出來的復合型賦權方法,能較好地彌補主客觀賦權法各自的缺點。文中利用德爾菲法與熵權法相結合的組合賦權方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再采用基于灰色關聯理論的TOPSIS法對直流分層接入方案進行決策優化。
各指標權重確認之后,通過計算不同直流分層接入方案下的指標值,即可采用基于灰色關聯理論的TOPSIS法對直流分層接入方案進行決策優化。TOPSIS法的基本思想是:計算現實中的每個方案距離最佳方案和最差方案的距離,通過理想解的相對接近度作為綜合評估的標準。利用灰色關聯度進一步改進TOPSIS法,可以更確切地表述備選方案與理想方案的貼和度,以此比較方案的優劣程度,最終提供決策依據。步驟包括:
(1)首先計算所有備選方案的加權決策矩陣。
(2)根據各備選方案的指標值,確定所有備選方案的正理想解G和負理想解B。
(3)計算不同接入方案與正、負理想解的距離。
(4)計算方案與正、負理想解的灰色關聯度。
(5)將備選方案與正、負理想解的距離和灰色關聯度標準化。
(6)計算方案的相對貼近度。
4.算例分析
為了驗證算法的有效性,基于實際電網中某規劃分層接入的特高壓直流開展落點選擇研究。實際電網的局部簡化網架如圖2所示,其中實線為現有網架,共有7回單層接入的直流投運(圖中局部電網僅畫出一回直流,落點I變電站),計及規劃項目的可行性,規劃的特高壓分層接入方案有4種,通過虛線表示。
圖2某實際電網簡化示意
針對上述各方案,基于實際電網的典型方式計算數據,可得各個方案下指標計算值如表1所示。根據各指標的計算值,首先運用德爾斐法、熵權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如表2所示。
表1各直流分層接入方案指標值
表2各指標權重值
基于灰色關聯理論的TOPSIS法對4個備選方案進行決策優化,計算各備選方案與正、負理想解的標準化距離和灰色關聯度,結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各方案備選方案與正、負理想解的標準化距離和灰色關聯度
表4各方案備選方案與正、負理想解的接近程度
方案1為0.6414;方案2為0.4548;方案3為0.4333;方案4為0.4799。由計算結果可知,方案1便是所給考核指標下4個方案中的最優方案,與實際規劃相符。
5.結語
文中從電網運行規劃的實際需求出發,計及直流分層接入電網的特點及影響,建立了能較為全面地綜合評價直流分層接入電網的多個指標,包括工程造價,系統網損、直流分層接入短路比、分層接入直流對電網已投運直流的影響、直流分層接入電網后疏散能力、直流分層間的交互影響程度以及系統穩定裕度,兼顧了電網經濟性及安全穩定特性。針對不同的特高壓直流分層接入方案,通過計算各指標值,然后利用基于灰色關聯理論的TOPSIS法從備選方案中得到優化方案。通過在實際電網的應用,證明該方法具有工程實用性,可為特高壓直流分層接入電網落點規劃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