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當前國內的芯片制造產業已經出現了投資過度的勢頭。因此,湖南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可以往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的研制方向發展。”
“湖南發展集成電路設備和材料產業有良好的基礎,我們愿加強合作,助推湖南在這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10月19日,來湘考察的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微”)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尹志堯表示,此行將重點圍繞湖南集成電路設備和材料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探討交流合作的前景和機遇。
十四年前毅然回國,造出“中國芯高端設備”
集成電路產業是數碼信息產業的基石,被列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聚焦發展的十大領域首位,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信息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半導體高端設備又是集成電路芯片產業的基礎。然而,長期以來,集成電路設備和技術一直被國外大公司所壟斷。
1984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化學博士的尹志堯,前往美國硅谷工作,經過20年的持續努力,成長為幾代等離子體刻蝕技術及設備的主要發明人和推動者,其領導和參與開發的刻蝕設備,幾乎占到了全世界的一半。
2004年,已年過六旬的尹志堯毅然帶領團隊從美國回到中國,在上海浦東創建了中微公司。十四年來,他帶領的團隊開發出的幾種刻蝕機和化學薄膜設備,在性能和性價比上都進入了國際前三強。
正是尹志堯所帶領的技術團隊突破核心技術壟斷,在中國土地上,第一次能夠生產出達到國際最先進水平的高端集成電路設備。
拿出研發“兩彈一星”的信心和決心
所謂芯片,就是內含集成電路的硅片,制造一塊小小的芯片,涉及50多個學科、上千道工序。“芯片制造是人類歷史上最復雜的一項工藝,其難度堪比‘兩彈一星’。” 尹志堯打了個形象的比喻,人的頭發絲平均直徑是0.07毫米,7納米是人頭發絲的一萬分之一,要是用這么細小的筆尖,就可以在一粒大米上,寫出一億個中文字。
“在這樣的尺度上加工是非常困難的,其中關鍵就是靠光刻機和等離子體刻蝕機。”尹志堯說,沒有微觀加工設備,就造不出芯片,而中微就是一家微觀加工高端設備公司。
如今,中微自主研發的等離子體、硅通孔等刻蝕設備,已在國際主要芯片制造和封測廠商的生產線上廣泛應用,其研發的生產設備已與世界最前沿技術比肩。隨著產業快速發展,中微半導體也積極布局,加快發展步伐。
“我注意到,當前國內的芯片制造產業已經出現了投資過度的勢頭。因此,湖南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可以往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的研制方向發展。”為湖南“彎道超車”支招,尹志堯建議在資金、人才和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拿出當年研發“兩彈一星”的信心和決心,為相關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同時他也表示,愿意深化與湖南相關方面的交流合作,攜手推動湖南集成電路高端設備自主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