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全國各電力交易機構注冊的合格市場主體約8.29萬家,較2017年底增長超30%。
中國電力體制改革還在繼續推進中。
10月24日,國家發改委召開10月份定時定主題新聞發布會。政研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會上表示,今年以來,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推動電力體制改革取得積極成效。
據孟瑋介紹,在去年實現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改革全覆蓋的基礎上,2018年陸續核定了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西北五大區域電網輸電價格,以及24條跨省跨區專項輸電工程輸電價格,累計核減電網企業準許收入約600億元。
準許收入,指的是由政府或監管機構預先核定的、用來計算輸配電價的電網公司的收入。輸配電價是指銷售電價中包含的輸配電成本,實際上就是電網公司的收入。
輸配電價改革之前,電網公司通過掙取電力的購銷差價來實現盈利。輸配電價改革后,則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則,核定獨立、明晰的電網輸配電價和準許總收入。用戶或售電主體按照其接入的電網電壓等級所對應的輸配電價支付費用。
作為電改的有效配套基礎,相對獨立的電力交易機構建設必不可缺。目前,全國所有省份均建立了電力交易機構,電力交易機構基本組建完成。
其中,云南、山西等八省(區)組建了股份制交易機構;北京、廣州兩個區域性電力交易中心組建完成,成立了全國電力交易機構聯盟,形成業務范圍從省(區)到區域、從區域到全國的完整組織體系。
據發改委統計,截至2018年上半年,在全國各電力交易機構注冊的合格市場主體約8.29萬家,較2017年底增長約2萬家,增幅超過30%。
今年8月底,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推進電力交易機構規范化建設的通知》,要求按照多元制衡的原則對電力交易中心進行股份制改造,非電網企業資本股比應不低于20%,并鼓勵按照非電網企業資本占股50%左右完善股權結構。
孟瑋表示,目前該項工作正在推進過程中。
在售電側市場競爭機制建設方面,截至今年8月,全國在電力交易機構注冊的售電公司達3600家左右。
孟瑋稱,目前正在開展三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共有試點項目320個,不少試點項目已投入運營,在引入社會資本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顯著提高了配電網運營效率,改善了供電服務質量。
積極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是新一輪電力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放開發用電計劃,則是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前提條件。
根據發改委提供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802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4.6%。其中,發電企業與電力用戶直接交易電量6656億千瓦時,為工商企業減少電費支出約259億元;跨區跨省市場化交易電量148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6%。
今年7月,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積極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進一步完善交易機制的通知》,明確要求擴大市場主體參與,完善電力市場交易機制,提出2018年放開煤炭、鋼鐵、有色、建材等四個行業電力用戶發用電計劃。
這意味著,這四大行業的電力用戶可選擇與各類型發電企業開展市場化交易,雙方可自主協商確定市場化的定價機制,而不需要遵循此前的發用電計劃和目錄定價。經計算,上述行業發用電計劃放開、全面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后,可至少節約用電成本約130億元。
今年8月,南方電力現貨市場已啟動試運行,孟瑋指出,這在建設電力市場、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價格信號上邁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