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說
自2014年中國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以來,中國集成電路供應鏈迅速發展,集成電路自給率逐步提高。但在中美貿易摩擦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外部環境進一步惡化,如何形成各環節均衡發展的半導體產業生態是中國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期文章將介紹Morgan Stanley對中國半導體行業未來前景的觀點。
Morgan Stanley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國際性金融服務公司,業務范圍涵蓋投資銀行、證券、投資管理以及財富管理等。3月12日,Morgan Stanley發布報告《全球半導體——中國將如何彎道超車》。本文節選片段將介紹Morgan Stanley針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未來發展提出的四個設想,并研究了這些場景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可能意味著什么。
【算力觀點】
中國可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芯片開發技術上加速提升,利用技術突破和制造效率的提升實現產業升級,在全球半導體芯片市場中實現進口替代。
新一代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可能在未來引領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中國制造2025》提出,2020年中國芯片自給率要達到40%,2025年要達到70%。本土互聯網公司戰略性的創新與轉型有望令中國芯片自給自足。
中國2018年半導體行業現狀
2018年,中國半導體企業的全球市場份額(按收入計算)為3%,行業毛利率約為30%。在半導體生產方面,中國的晶圓代工部門占全球產能的9%,而中國的后端代工部門占全球產能的24%,自有品牌內存生產(IDM)在2018年幾乎為零。在關鍵的半導體技術方面,中國缺乏CPU核心、DRAM IP和300mn芯片生產的原始晶圓。中國在有競爭性的半導體產品(如IGBT)領域的存在感是非常小的。
2020-2025年產業發展的四種可能情形
鑒于貿易緊張局勢的出現,我們考察“貿易摩擦vs.全球化”的動態,在技術外包(本地vs全球)和投資(制造vs研發)兩個維度下劃分四種可能的場景。
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四種情景
圖片來源:Morgan Stanley Research
四種情形分別為產業升級,萌生新一代半導體公司,全球商業化和廉價替代。最好的情況是產業升級,由芯片設計和制造方面的技術突破帶來。最糟糕的情況是廉價替代,即中國企業無法創新,本土供應鏈被用于生產低價值半導體。
下面,我們作出四種情形的詳細比較,以預估的設計能力、半導體產量和關鍵技術發展情況作為三項關鍵指標。對于半導體生產,我們將領域劃分為晶圓代工、后端代工和內存IDM。
中國半導體行業在四種可能情境下的關鍵指標
數據來源: Gartner, IHS Markit, company data, Morgan Stanley Research estimates
產業升級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能夠以可觀的利潤率向世界出口自己開發的半導體技術。結果包括:中國和全球工業的生產率提高,以及中國半導體公司的成功資本化。中國在技術突破和半導體芯片制造效率提升的背景下,將成為全球半導體芯片領域的一支新力量。
在產量上,隨著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市場份額的增加,中國中芯國際到2025年預計成功實現5nm制程的量產,使中國的鑄造產能占全球產能的15%。后端鑄造廠的市場份額可從2018年的24%上升到2025年的50%。
技術方面,預計在2020年,中國將在設計自己的x86 CPU上取得突破性進展,x -堆疊技術將獲得良好的產量,而M-RAM技術也可獲成功。300mn原晶圓將通過全球領先晶圓廠的認證,新型半導體動力技術(如碳化硅)的開發也在繼續。
萌生“新一代”半導體公司
在這種情形下,半導體工業集成了半導體芯片和軟件設計,并且戰略性地追求特定類型的芯片制造。系統品牌和互聯網公司的本土創新創造了新型集成電路設計公司,中國本土品牌實現更高的自給自足。
中國終端設備自給率
數據來源:Gartner, IHS Markit, IDC, Morgan Stanley Research estimates
考慮到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市場份額的增長,到2025年,中國的半導體產量將會增加,中國中芯國際將成功批量生產7nm芯片,使中國的鑄造產能占全球產能的11%。后端鑄造市場份額從2018年的24%增長到2025年的32%。
潛在的成功者將會是中國本土IC設計公司,如Goodix。設計服務和EDA工具需求也將增加,中國供應鏈企業對定制芯片的需求強勁。
全球商業化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收購海外后沿半導體技術,通過更多的合資企業、鑄造外包,甚至IP許可證(使用有限)來生產,將可以完全自給自足并加快全球半導體的商品化進程。
沒有重大技術突破,但制造規模更大。海外企業將在中國建立更多的晶圓廠,或與中國組建合資企業,為中國市場服務。到2025年,中國的代工產能將翻一番,達到全球產能的20%。
廉價替代
最不利的情況是中國不能開發自己的IP,而美國限制CPU和GPU等先進系統的出口。中國限制外資公司的業務發展以促進本土公司的發展,半導體投資回報率低,行業依賴于當地政策支持,難以資本化。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嚴重依賴國外知識產權和EDA工具的IC設計公司可能需要從零開始積累關鍵技術和內部知識產權。從長遠來看,這種發展可能將迫使中國開發核心技術,但到2025年,中國設計公司的市場份額將下降到5%,平均毛利率將下降到20%。
半導體市場份額可能會穩定在11%,因為一些公司失去了部分國際訂單但獲得了本地需求。然而,這些產品將較為傳統——到2025年最多為14nm,與國際替代品相比利潤率較低。
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可能會受益,因為中國正在尋找性價比高的國際產品替代品。中國IC設計公司將遭受最大的損失,原因是隨著國際知識產權越來越難以獲得許可,它們可能會失去市場份額,開始更多地依賴臺灣合作伙伴來滿足其全球和國內需求。
中國半導體行業利潤(按部門)
數據來源: Gartner, company data, Morgan Stanley Research estimates
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基本問題
對于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我們認為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是:
1.重點是投資于芯片設計還是增加產量?
2.本地化或全球化是實現有效自給自足的最佳途徑嗎?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們認為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顯然在于芯片設計,而不是追求大規模、低利潤的制造。換句話說,中國半導體企業必須把擁有“產品”置于生產手段之上。關于第二個問題,目前的趨勢是本地化(投資和依賴中國自己的技術),而不是全球化(通過并購、合資和授權利用外國技術)。
在“全球商品化”的背景下,中國通過合資企業和海外并購進入全球半導體制造業,但創新有限。對于四種可能的行業前景,我們的基本設想是,在軟件驅動芯片設計和堆疊式NAND等技術的推動下,中國將會迎來一種“新一代”半導體公司出現。
作者:周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