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 5 年前,以谷歌眼鏡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市場快速爆發,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健身設備大量出現,并吸引全球廠商趨之若鶩。然而產品賣不多,并沒有爆款走進大眾消費者手中。整個行業進入衰退和迷茫階段。經歷了一輪過山車般的炒作周期后,如今可穿戴設備趨于平緩發展,眾多廠商黯然離場,只剩為數不多的廠商在堅持。
盡管前景不明,但蘋果智能手表依舊需求旺盛,去年新發布的 Apple Watch Series 4 聚焦醫療健康,成為行業催化劑,用戶可以通過 Apple Watch Series 4 來紀錄自己的心電圖,并且將數據分享給專業的醫療機構。庫克還為這項功能討到了資質證明,Apple Watch 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 的認證,使 Apple Watch 轉身升級為具備了為醫療機構提供監控數據的功能。
整個行業由此再次掀起了爭議浪潮,新版 Apple Watch 的健康屬性是否意味著智能可穿戴設備未來幾年的走向?可穿戴醫療設備是否真的是可穿戴設備的下一片藍海?前兩天,蘋果健康部門發生“人事地震”,不少元老級人物的離職,進一步加劇了爭議,甚至有人發出可穿戴醫療設備已死的論調。
從結構上看,蘋果健康業務已經形成了一個由數據平臺、醫療產業服務、可穿戴設備組成的鐵三角,三者互相依托、彼此促進。蘋果健康團隊兩派在數據平臺上沒有分歧,雙方爭議的焦點聚焦于醫療產業服務與可穿戴設備的優先性。
可穿戴設備與醫療產業服務兩者區別不小,可穿戴設備更注重于大眾健康領域,就是說幫助那些本來健康的人改善健康,例如幫助他們鍛煉身體、練習冥想、提高睡眠質量。即使新版 Apple Watch 擁有的心電圖記錄功能,主要也是監測用戶的日常健康,使得身體保持更好的狀態。醫療產業服務則不同,它需要為患有特定疾病的人提供服務,這些項目并不是醫療保健系統中最有價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