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六點的上海,城市才剛剛蘇醒,中芯國際辦公室里的燈已經自動亮起。無論是獨自等待地鐵的女員工,在林蔭路中騎行穿梭的外國員工,還是駕車行駛在外灘的男員工,都秉承著一個全新的希望,懷揣著一個堅定的信念奔赴新一天的工作。
不過,10月4日的一封公告,打破了這份固有的寧靜,將公司推到了行業輿論的風口浪尖處。
10月4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了“關于美國出口限制的進一步消息”的公告,確認美國已對中芯國際實施出口限制。由于美方認為中芯國際的產品有“軍用”的嫌疑,因此要求向該公司出口的物資需要配備出口許可證后方可繼續供貨。而回溯歷史,在2016年之前,中芯國際還被美國商務部認可為“最終民用廠商”。
由此可見,此次美國對中芯國際的制裁即是中美由來已久的科技戰的另一個戰場。兩個泱泱大國的技術之戰沒有金鼓喧天,但因其對全球供應鏈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引起了西方媒體的持續性關注。
那么,在西方媒體的文章里,他們是如何評價和看待中美之間的半導體產業競爭呢?
中國5G技術大放光彩引領全球
在德國專利數據庫公司IPlytics GmbH 2019年發布的《Who Leads the 5G Patent Race?》報告中,截止2019年6月,華為共提交了3,147項5G標準必要專利(Standards-Essential Patents,簡稱SEP)。標準必要專利是指要達到某一行業標準的要求而必須使用的專利標準。標準必要專利所有權是體現行業技術實力的主要表現之一。在華為所提交的3,147項標準必要專利中,其中已被成功授予的有2,160項。通過下圖我們可以得知,在全球的5G公司中,華為在SEP申請數量中排名第一。中國的科技公司提交的5G標準必要專利(SEP)總量大約占全球總數的15%,這毫無疑問使中國成為了5G通信領域的領導者。
5G SEP專利申請數量公司榜單。圖源:ITWeb:https://www.itweb.co.za/content/KzQenqj8peX7Zd2r
觀點一:5G+半導體雙管齊下協同發展,中國欲挑戰美國高科技領域地位
5G的發展會成為產業、商業和社會成長道路上的重大機遇。但是在硬件基礎上,中國并非占有全部優勢。在悉尼先驅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看來,中國科技產業最大的弱點就是半導體。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嚴重依賴以美國為主導的國外芯片設計和制造。在中國最新的五年計劃中較為關鍵的一步就是要大力推進國內第三代半導體生產的研究和開發,同時增加對其的資金投入。由此可見,第三代半導體是實現中國技術理想抱負至關重要的一環。悉尼先驅晨報同時認為,技術,特別是有望為構成本世紀經濟格局的5G網絡和物聯網打下基礎的技術,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新戰場。美國試圖捍衛和鞏固它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而中國對半導體產業的追逐則是在挑戰美國的地位。
與悉尼先驅晨報相同,國會山報(The Hill)也認為,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實力和權威讓中國認識到了技術領導力的重要性,因此中方也開始不斷追求美國所擁有的技術領導地位。不過在爭取技術領導力的路上,中國還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即他們愿意大力投入資金。國會山報指出,中國在2018年的研發支出達到了5500億美元,超過了日本,法國,德國,韓國和英國的投資總和。《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為半導體行業設定了一個宏偉的目標,中國目前正在通過各種努力來實現這一目標。然而相比之下,美國現階段對技術的投資比曾經的科技輝煌時期要少很多。
觀點二:對華貿易限制亦會對美國半導體產業造成負面影響
華爾街日報認為,加速發展國內半導體產業一直是中國的強烈愿望之一,中美有關華為一直以來的爭端反映出中國5G技術上的缺陷,折射出中國半導體產業依靠進口芯片發展的尷尬境況。
通過分析波士頓咨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2020年最新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半導體需求占全球的近四分之一,然而其對于國內的半導體產業需求量僅占其中的14%。預估至2025年的時候,中國半導體行業的自給率可以提升至25%-40%左右。但是在現階段,這就意味著美國依舊可以利用它的技術優勢來壓制中國半導體的發展意愿。
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在快速發展以滿足大量的國內需求。圖源:波士頓咨詢集團:對華貿易限制是如何使美國半導體產業領導力走向終結的?https://media-publications.bcg.com/flash/2020-03-07-How-Restrictions-to-Trade-with-China-Could-End-US-Semiconductor-Leadership.pdf
花旗銀行(Citi)分析師羅蘭德·舒(Roland Shu)指出,“沒有人可以完全停止使用美國的設備進行半導體生產。” 科文公司(Cowen)總經理克里斯·桑卡(Krish Sankar)也預測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里,中國芯片制造商還是會或多或少地依賴于一些美國設備供應商。
但是,對華貿易限制下的中美產業在發展本質上是休戚相關的。華爾街日報指出,利用技術的上游優勢來摧毀中國的芯片制造野心對美國而言也是一場冒險的賭博,持續限制對華出口可能會對美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中國公司會是數量不斷增漲的芯片終端買家。據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數據,僅去年一年,華為就占全球半導體消費量的5% ,與此同時,聯想和小米等中國公司也是主要的芯片采購商。另一方面,通過分析下面波士頓咨詢集團的另一張圖表,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已經為本國的半導體產業需求快速尋求到了具有替代性的非美國供應商。28%為國內的替代供應商,另外44%為非美國替代供應商,這些供應商在2018年就已占到其半導體需求的七成以上。
中國已為現階段的半導體需求尋求到大部分具有替換性的非美國供應商。圖源:波士頓咨詢集團:對華貿易限制是如何使美國半導體產業領導力走向終結的?https://media-publications.bcg.com/flash/2020-03-07-How-Restrictions-to-Trade-with-China-Could-End-US-Semiconductor-Leadership.pdf
那么,如下方圖表所示,如果美國持續對華為等大型中國科技公司進行施壓和制裁,其在全球的半導體業務將會損失八個百分點,相當于2018年的360億美元。其中4%的半導體市場份額會流入中國,2%流入韓國,日本、歐洲與其他國家各占1%。
現階段的僵局可能會使美國工業損失8%的全球份額以及36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圖源:波士頓咨詢集團:對華貿易限制是如何使美國半導體產業領導力走向終結的?https://media-publications.bcg.com/flash/2020-03-07-How-Restrictions-to-Trade-with-China-Could-End-US-Semiconductor-Leadership.pdf
下面一段由筆者節選并譯自波士頓咨詢集團的報告:《對華貿易限制是如何使美國半導體產業領導力走向終結的?》
美國的損失將會使中國和全球范圍內的其他競爭者得益。我們預估中國供應商會獲得美國產業所放棄的收入的一半左右,這將會使中國的全球市場份額增加至大約7%,同時將他們的半導體自給率提高至14%-25%。盡管這個數值與《中國制造2025》中所提出的使自給率達到70%的目標還相差過大,但是這已經與分析師依據中國最新的半導體行業發展所預估的范圍的下線相吻合。美國半導體公司損失的另一半收入將會流入歐亞國家的替代供應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美國供應商到非美國供應商的變化所帶來的收入轉移并不會提高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因此,這些對于美國公司的消極影響是屬于《中國制造2025》預期影響外額外增加的一部分。
另外,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收入損失,我們預估美國的半導體研發支出每年會下降50億至100億美元,資本支出每年會減少80億美元。這些將導致美國損失超過4萬個工作崗位,其中15,000個將會出現在半導體工業領域。如果美國公司想要使研發與收入與現階段保持同比,以保證其營業利潤率的不變,那么收入的損失將會迫使美國公司將他們每年的研發投資減少50億,即13%。但是鑒于美國半導體產業在華業務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美國產業總收入很可能會停滯不前或者下降,因此美國半導體公司可能不得不削減他們研發資金的25%,高達100億美元,以提供與該行業預估資金成本等值的股東回報。這將明顯扭轉美國半導體行業創新的良性循環:縮減的研發投資會使美國公司無法保持他們當前在世界上的科技領導力,還會使美國在中國以外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受到侵蝕。
觀點三:技術主導權并非最終目的,中國的政治野心或許更大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級副總裁詹姆斯·安德魯·劉易斯(James Andrew Lewis)認為中國在半導體技術上的劣勢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中國的半導體公司面臨的主要困難不是獲得設備,而是缺乏經驗和訣竅;其次,現階段政治開放性的緊縮與國家經濟發展方向的擴大所造成的矛盾會使中國的創新能力在未來逐漸下降;另外,中央管控的經濟體制效率較低,中國政府不斷增加的補貼會擠壓其他國家的半導體公司,削減他們的公司數量,降低其營收以及削弱生產商投資半導體研發的能力。中國對本土產業的追求與全球整合的供應鏈趨勢相背而行,而后者更精于生產和創新方面。劉易斯建議,美國應該致力于改變中國的重商主義行為,同時加強自身的技術優勢。在短期內,美國政策應該致力于削減中國在生產、設計技術法規以及反間諜計劃方面的投資,同時通過在基礎科學和政府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來增強美國的技術實力。
半導體是數字經濟的支柱,也是現代戰略產業,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劉易斯認為,一旦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獲得了主導地位,就會利用它來實現商業及政治優勢,獲取情報,涉足軍事領域。中美半導體之戰因為中國政府夸大其自身的技術實力而變得扭曲,這也是中國想要重返世界舞臺中心的一種手段和途徑。
綜上所述,通過對西方媒體文章的分析和總結,我們發現盡管華為目前擁有最大的5G專利份額,但中國在芯片制造和軟件方面仍然落后。5G建設中還無法自給自足的芯片等硬件部分使華為在整個半導體生態系統中并沒有明顯優勢。復雜的供應鏈將美國和中國的芯片公司捆綁在一起,使它們形成輔牙相倚,難分難解的關系。美國對中國公司實施的制裁以經濟為手段,其政治思量即是排除中國的霸主嫌疑。不過,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言,只要是戰爭,即便是沒有硝煙的貿易戰,如果中美雙方都堅持零和博弈的話,那么很有可能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美國對中國公司的制裁在短時期內可能有效,但是從長遠來看,中國本有的技術基礎以及被制裁所激發的斗志都會加速半導體產品的研發,使其最終擺脫西方的控制,實現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