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數表現來看,電子行業 19 年初至今延續快速增長態勢,本年電子行業指數大幅跑贏大盤。截 至 2020 年 12 月 14 日收盤,電子指數較 2019 年末上漲 32.79%,遠高于同期滬深 300 指數上漲 20.46%的表現,排名于所有一級行業內中上游的位置。
從估值角度來看,目前電子板塊整體估值仍低于歷史平均(過去 10 年)。電子板塊 2019 年初進 入估值修復周期,于 20 年 7 月份達到階段性高點整體行業 60 倍估值,7 月至今有所回調,當前 行業整體估值水平 51 倍,低于過去 10 年平均值(55 倍)。其中,半導體板塊受益于國產替代,享有較高估值水平(108 倍),高于過去 10 年平均值(82 倍);電子制造板塊當前 45 倍估值, 顯著低于過去 10 年平均(54 倍);電子元件、光學光電子估值水平當前為 42 倍、46 倍,均低于 過去 10 年平均(均為 48 倍)。
多因素驅動下電子行業有望延續上升周期,核心供應鏈機會值得關注。5G 基站建設、物聯網技術 成熟、云計算需求增長、通信技術升級等多因素為半導體市場帶來顯著增量,智能手機、TWS 耳 機、AR/VR、智能手表、智能電視等多終端技術升級驅動智能終端產業鏈各環節價量齊升。未來幾 年,在半導體國產替代疊加智能終端放量的背景下,半導體市場、5G 核心硬件、智能終端產業鏈 值得關注。
5G 加速普及,上游創新是核心驅動
每一輪通信技術升級都帶來“管-端-云”的投資機遇
通信技術升級加快,5G 手機有望迎來快速爆發。以中國移動用戶數據為例,3G 用戶滲透率從 10% 增長到 30%耗時約 2.5 年;相比 3G,4G 用戶滲透率明顯提速,耗時約兩年從 10%的滲透率提升 至 60%。5G 手機用戶滲透率爆發有望更加迅速,半年時間用戶滲透率就達到了 12%。3G/4G/5G 用戶滲透率占比提升至 10%分別耗時 3.5 年、1年及不足 1 年,尤其在新基建的推動下,5G 或迎 爆發式增長,建議關注“管-端-云”全產業鏈投資機會。
中國 5G 手機增速有望超過全球。GSMA 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全球范圍內 4G 仍將占據主導地位,預 計到 2025 年全球 5G 滲透率有望達 20%。中國市場 5G 建設速度顯著領先全球平均水平,2022 年 前后或將徹底淘汰 2G/3G,2025 年基本達成與 4G 平分市場,中國市場或具有更多投資機遇。
進入 5G 時代,用戶數據流量將成倍增長。韓國是較早使用 5G 網絡的國家之一,自 2019 年 4 月 開始提供 5G 手機入網服務。運營商 SK 統計數據表明,從 2019 年 12 月至 2020 年 2 月,平均每 月5G 數據使用總量超 60PB,從 LTE 切換至 5G 的用戶月數據使用量翻倍至 28.5GB。
通信技術升級催生數據處理需求,云計算前景廣闊。5G 將會帶來數據的大幅增長,帶動云計算產 業快速發展。根據 CAICT 的預測,全球云計算市場將從 2019 年的 2253 億美元增長至 2023 年的 3597 億美元,CAGR 為 17.6%,其中中國市場發展或將快于全球,19-23 年 CAGR 為 29.5%, 2023 年將達到 3754 億元。云計算支出中,硬件成本占比最大服務器行業將會充分受益。
5G 手機躍躍欲試,服務器迎來快速增長
5G 手機和服務器有望迎來快速增長
受益 5G 基站快速完善,新發 5G 手機不斷增加。根據 11 月工信部最新公告,目前我國 5G 基站 數量已從 2019 年底的 13 萬個增長至 70 萬個,基站覆蓋率提升為 5G 推廣夯實基礎。各大手機廠商于今年推出多款 5G 手機搶占市場,平均每月有 18 款 5G 新機上市。除芯片升級外,上市機型 優化鏡頭、續航、屏幕顯示等關鍵性能指標,拓寬了用戶可選范圍。
5G 手機價格逐步下滑,有望加速在消費者中普及。受益全產業鏈的發力,5G 手機價格持續下滑, 2020Q2 海外和國內 5G 手機售價分別降至 837 和 464 美元。各大廠商除旗艦機型外,也推出千元 以內價位 5G 新品,價位覆蓋范圍拓寬,滿足不同用戶群體需求。5G 手機價格下滑、寬范圍的可 選價格或將助力 5G 終端滲透率加速提升。
中國市場 5G 加速滲透正當時,行業有望迎來快速增長機會。復盤國內 4G 發展歷程,4G 手機推 出后在當月手機出貨占比快速提升,此后穩定在 90%以上。5G 自 2019 年底正式商用以來,迅速 成為新品手機主推賣點,5G 手機在當月出貨量占比快速提升,20 年 11 月已達到 68%。從空間上 來看,5G 手機保有量仍較低,以中國移動 5G 用戶占比為例,截至 10 月底 5G 用戶占比僅 14%, 5G 手機有望在 2021 年迎來快速增長。
海內外云計算龍頭廠商資本開支回暖,服務器有望保持快速增長。以亞馬遜、谷歌、微軟為首的海 外云計算廠商和以 BAT 為首的國內云計算廠商 2020 年資本開始均穩步提升。云計算支出中,服務器是硬件成本支出的最大部分,占據 IDC 設備采購總成本的 69%。云計算的擴張將拉動服務器 出貨量的增長。
受益于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大,服務器有望保持持續高增長。根據 Omdia 的預測,全球服務器 出貨量有望從 2019 年的 1184 萬臺增長到 2024 年的 1829 萬臺,CAGR 為 9%,根據 IDC 的數 據,中國 X86 服務器銷量將從 2019 年的 318 萬臺增長到 2025 年的 505 萬臺,CAGR 為 8%。
供應鏈深度參與終端創新,競爭力全面強化
國內消費電子供應鏈歷經十年黃金發展期,形成手機整機、ODM、云網設備代工、各類零部件等 環節強勁競爭力。中國大陸打入蘋果產業鏈的公司數量從 2017 年 31 家增至 2019 年 41 家,不少 公司也從次要供應商上升至主力供應商地位,配合客戶進行前瞻性研發,深度綁定大客戶。而 HOVM 等國內整機廠更加重視創新,對供應商的要求也將逐步從成本驅動轉向研發驅動。
5G 加速滲透,國內消費電子供應鏈龍頭深度參與終端創新,技術逐步改良與完善:1)4G 向 5G 過渡階段,核心硬件率先并持續升級;2)5G 智能手機功能創新拉動攝像頭、屏幕、機殼等硬件升 級;3)長期來看,5G 推動 VR/AR、IoT 等新興產業生態日趨成熟;4)計算場景多樣化、復雜化, 數據流量成倍增長,5G 對服務器數量及運行速度等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消費電子龍頭垂直整合趨勢顯著
零部件、模組行業的典型特點就是加工屬性較強,門檻相對較低,整體毛利率水平較低,競爭的核 心要素在三個方面:高質量、低成本和快速響應。
后向一體化提升核心競爭力。1)高質量:通過整合上游企業,在生產中可根據需求對于材料質量、 規格等進行調整;也可以協同上游材料廠商進行產品的創新;既提升了產品的質量也提升了企業整 體的盈利能力(上游環節門檻較高、毛利率較高)。2)快速響應:通過上游的整合保證了原材料 的穩定供應和交付能力,同時在生產研發溝通上也具備更高的效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快速 響應的能力。3)低成本:通過對上游的整理既降低了材料的成本也節省了采購溝通的成本。
從應對外部競爭和客戶拓展的角度而言,垂直整合帶來的內部實力的增強有助于公司獲取大客戶 的信賴。另一方面,在面對同行業其他平臺型廠商的競爭時,話語權也會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增強 又有助于公司實現客戶和訂單的拓展,進一步加強規模經濟效應,降低平均成本。
前向一體化有助實現品類拓展。上游核心業務在帶動下游組裝業務增長的同時,下游組裝業務也會 反過來帶動上游其他零部件或模組產品銷量的增長,即通過下游拓展規模,再通過上游盈利。
消費電子龍頭紛紛走向垂直一體化。從整合的路徑的來看,主要包括三種模式:
1) 以立訊精密為代表的并購模式:2011 年收購昆山聯滔進入 A 客戶供應鏈,2012 年收購源光 電裝切入汽車電子,收購珠海雙贏切入 FPC 領域,2016、2017 年又收購蘇州、惠州、上海美律進軍電聲器件,同時成功切入 TWS 整機制造,19-20 年又成功切入到智能手表代工領域, 未來有望進一步切入智能手機整機組裝,實現業務快速拓展。
2) 以歌爾為代表的“核心零組件+整機集成”:與立訊精密的“四面開花”不同的是,歌爾深耕 聲學核心零組件,2014 年收購國際高端音響品牌 Dynaudio,2016 年又收購丹麥消費電子行 業音頻增強 3D 音頻技術軟件解決方案提供商 AM3D,不斷增強聲學技術實力。同時,通過核 心零組件過硬的技術逐步實現從微型麥克風、微型揚聲器到聲光電精密零組件、智能硬件整機 的跨越,布局 Hearable、Wearable、Viewable、Home 等智能整機并深度參與各類整機的核 心零組件研發,“4+4”戰略布局和零組件+整機集成雙輪驅動推動公司持續快速成長。
3) 以領益智造為代表的“材料+模切+模組一體化”:領益智造更注重上下游均衡布局,上游借殼 江粉磁材加強材料端布局,下游通過小件的積累切入模組和組裝,目前絕大部分功能件可實現 自制,并不斷拓展模組類業務的應用領域。
盡管不同的廠商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方式,但都獲得了業績的重要成長動能,我們認為,有幾點核心 成長邏輯值得關注:--
1)深度綁定大客戶,供應產品線升級的增長:以立訊精密為代表,從零組件拓展到模組業務布局, 再到 TWS 耳機組裝,每一輪獲得了高速增長,2020 年 7 月公司發布公告擬收購緯創兩家全資子 公司江蘇緯創、昆山緯新的 100%股權,此舉使立訊獲得切入到大客戶最核心的智能手機代工領域 的可能。
2)客戶拓展:比亞迪電子早在1995年就進入了手機行業,主營手機部件(屏幕、外殼、模具 等)、模組制造、電子產品組裝等服務,代工能力也名列全球前列。公司過去下游主要為小米、 三星等安卓客戶,在安卓機領域,2020年上半年公司金屬中框全球市占率40%以上。2019Q4公司 憑借過去幾年在美國大客戶結構件和配件領域的優異表現,切入到了平板電腦的組裝體系。
3)新興產品領域拓展:歌爾基于聲學、光學、微電子和精密結構件的積累,選擇深度布局 VR/AR、智能穿戴、智能耳機、智能家居等四大智能整機領域。憑借著各領域的先發布局、各核 心零組件的領先技術積累,公司有望在5G、智能化時代深度受益于新興領域的放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