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業內傳聞這個投資規模達人民幣598 億元的半導體項目“濟南泉芯”已爛尾。
據濟南泉芯的員工透露,“公司處境艱難,4 月起已開始停發薪資,逼迫員工離職”,工程也陸續停擺。集微網報導還引述在周邊其他項目施工的承包商的話稱,“這個項目建設期間多次更換工程總包,這在建筑行業十分罕見,顯然該項目長期存在著巨大風險”。另外濟南泉芯“在更換工程總包期間,還曾出現了多次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情況。”
根據資料顯示,濟南泉芯項目總投資高達598億元,計劃建設12英寸12nm/7nm工藝節點的晶圓制造線。項目于2019年第一季度開工建設,工地位于濟南臨空經濟區,用地面積39公頃。總投資額為590億人民幣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投資230億,建設月產能7000片的12英寸12nm 生產線;二期投資260億元,擴增月產能23000片12納米邏輯芯片;第三期投資100億元,增加1萬片的7nm產能。
在股權結構上,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濟南泉芯的四大股東分別為濟南集芯產業發展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逸芯集成技術(珠海)有限公司、濟南高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濟南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后兩者均隸屬濟南國資委。
根據這項專案環評報告指出,泉芯當時夸下海口將建設12nm廠,年產48 萬片晶圓和2,400 件光罩。而在濟南政府大力協助之下,廠區于2019 年第一季開始動工。但施工兩年多時間,其12英寸廠才剛剛完成了打樁,如今工程停擺、計劃遣散員工,在加上已經訂購了大量設備并已支付約17 億元的訂金,都成了濟南政府的燙手山芋。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指出,這17億的設備中包含3 臺艾司摩爾(ASML)的光刻機。目前所有訂購的設備尚未完成交付,如果泉芯無法支付尾款而毀約,設備商將從訂金中扣除約17% 的違約金。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持有濟南泉芯約41.18%股權的逸芯集成背后的控股股東曹山,其曾是已經爛尾了的武漢弘芯的幕后控制人。根據資料顯示,武漢弘芯的控股股東曾是北京光量藍圖。而曹山曾是北京光量藍圖的大股東及法人代表,只不過,曹山在2019年1月退出了北京光量藍圖,不再擔任法人代表、執行董事。
而根據集微網的報道,“曹山”的真實身份其實是安徽典創電子董事長鮑恩保。不過,鮑恩保表示,在弘芯和泉芯兩個項目中進行工商登記的“曹山”,其實是他的一位同事。
鮑恩保解釋稱:“為了給弘芯和泉芯兩個項目組建核心團隊,我需要頻繁往返于大陸和臺灣之間。出于安全考慮,不得不讓同事‘曹山’代持研發團隊的技術股。”鮑恩保強調,“由于核心團隊臺籍偏多,且競業限制協議期內不便進行工商登記,因此只能通過勞動合同約定,待企業正常運轉并產生利潤之后,再給競業協議期滿的臺籍骨干分配股權。”
而在濟南泉芯的400多名員工中,其中有180名是臺籍工程師,其平均月薪在人民幣5 萬至10 萬元之間。
鮑恩保稱,由于和弘芯高層的路線不同,2018 年11 月便離開了弘芯,并將部分核心人員帶往濟南,參與成立泉芯。至于停止支付薪資一事,則強調并非資金鏈斷裂,目前賬上仍有6至7億元存款。
不過,根據工商資料顯示,濟南泉芯雖然注冊資本高達59.5億元,但是實繳資本最開始卻只有5.1億元,隨后才開始陸續補充到32.37億元。而根據此前報道顯示,這部分的資金主要都是由濟南國資委旗下的兩家子公司,以及后來加入的濟南集芯產業發展公司出資,而化名“曹山”的鮑恩保控制的逸芯集成則似乎一分未出。這與當時武漢弘芯操盤的手法如出一轍。
另外,在此次濟南泉芯被爆出“爛尾”之前,業界也早諸多不看好此項目的聲音,認為其將重蹈弘芯覆轍。而操盤泉芯的鮑恩保似乎也早已預料到了此結局,因此泉芯一反業界常規,晶圓廠都還沒建好,就先建起了光罩廠(所謂光罩,也叫光掩膜版,英文名字叫Mask,是一種由石英為材料制成的,可以用在半導體曝光制程上的母版)。并且在去年10月,泉芯建好的光罩廠就獨立成了一家新的公司——泉意光罩光電科技(濟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泉意光罩”)。
資料顯示,泉意光罩成立于2020年10月,注冊資金5億元。據悉,泉意光罩具備完整的產線、專業的團隊,目前已經開始投產。今年2月,泉意光罩還對其“IT集成項目”進行了公開招標,招標金額為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