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發布2020年財報,雖然持續遭受美國的無端打壓,但仍然保持了3.8%的業務收入增長,實屬不易。然而從業務板塊細分來看,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增速僅有0.2%,不僅低于公司整體水平,而且與同城競爭對手中興通訊11.2%的增幅相比也黯然失色,則頗顯意外。
要知道,2020年中國三大運營商大規模投入5G網絡建設,其用于移動通信網絡(含4G和5G)的固定資產投資(CAPEX)由1121億人民幣增加到了1753億人民幣,增幅高達56%;而在這部分投資中,由華為和中興贏取了最大市場份額的5G無線設備占了大頭,即便是在中國運營商5G設備招標中小有斬獲的愛立信,其2020年在中國區的業務收入也由此增長了18%。
所以,可以推斷出華為運營商業務在2020年的黯淡表現,主要影響應該來自于海外市場的下滑,并且下滑的幅度之大已然抵消了國內市場的5G紅利。
反觀華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愛立信,雖然其2020年的業務收入增長僅有2.3%,但主要是受到管理服務業務板塊進行戰略收縮導致營收下降了12%的影響,愛立信直接與華為競爭對標的網絡設備業務板塊在2020年的收入增幅高達7%,而且公司整體的運營利潤率在2020年實現了12%,比華為的7.25%高出近5個百分點。
按區域板塊來看,愛立信2020年的業務收入在東北亞地區增長最為迅猛,得益于該區域的中國、韓國和日本率先啟動5G大規模建設,收入增幅高達26%;其次是北美地區增長5%。中東及非洲區域收入同比下降了9%,降幅最大,其次是歐洲和拉美地區收入下滑6%,主要是受到COVID病毒大流行的影響。
由此可知,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啟動5G網絡大規模建設的中國市場,對于華為和愛立信在2020年的業績表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從行業咨詢機構Omdia對2020年第四季度5G基站市場份額的統計中可以直觀看到:
從全球范圍看,華為以33.8%的份額位居第一,愛立信26.4%居次席;但刨除中國市場,則愛立信的市場份額高達38.6%,而華為僅剩下12%,甚至比三星還低。
可以預見,對于全球5G份額有著舉足輕重影響的中國市場,在完成5G網絡超前建設的目標之后,三大運營商勢必會迅速降低建網投入規模;而在海外市場,特別是歐洲市場則將接力啟動大規模的5G網絡建設。
那么,中外市場5G網絡建設節奏的此起彼伏,會不會影響華為和愛立信在5G市場份額上的排名變化,華為能否一直保有市場份額第一的霸主地位,無疑是通信行業2021年的熱點話題之一。
對此,業內知名咨詢機構LightCounting給出的判斷是從2021年開始華為的海外市場前景預計將更為惡化,而愛立信將從中受益并有可能在5G市場份額上實現對華為的反超。而且,LightCounting還根據其對歐洲移動通信市場的觀察,發表了題為《愛立信吞噬華為歐洲無線市場》的文章,給出了華為(以及中興通訊)在過去10年間的4G周期中所贏得的歐洲市場正在逐步被愛立信吞噬的結論。
通過密切跟蹤華為在全球范圍的無線市場布局,LightCounting確定在歐洲已有40家通信運營商的5G網絡沒有選擇華為的無線設備,這其中既包括DeutscheTelekom、Orange和Vodafone這些大集團的下屬公司,也包括一些二線三線的小運營商。
這些運營商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啟動5G設備選型,截止到2020年底,諾基亞贏得了其中的一些5G合同,但毫無疑問愛立信收獲最多。 LightCounting觀察到愛立信對于華為5G市場的反攻開始于北歐,再蔓延到波羅的海和巴爾干半島。
在北歐市場,華為的形勢逆轉如同歷史重演。在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的2009年,北歐運營商TeliaSonera在全球首家商用了基于愛立信和華為無線設備的4G網絡。這是華為挺進北歐市場的里程碑,隨后華為陸續搶占了Telia和Telenor旗下許多下屬公司的市場份額,同一年Tele2和Telenor合資的運營商Net4Mobility選擇華為的設備在愛立信的主場瑞典推出了4G網絡。
但10 年之后,Net4Mobility在瑞典的5G網絡選擇了愛立信和諾基亞的無線設備,Tele2 選擇了愛立信在俄羅斯建設 5G 網絡。
2013年,丹麥的運營商TDC選擇華為替換愛立信的無線設備成為當時的頭條新聞。現在進入5G時代,愛立信重新收復了失地,陸續贏回了TDC在丹麥和格陵蘭島,Elisa在芬蘭,Telia和Telenor在挪威,Telenor在丹麥和瑞典的5G網絡設備供應商地位。 北歐市場排除華為 5G設備的浪潮在波羅的海諸國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2020年愛沙尼亞與波蘭一道和美國簽署了一份禁止華為的備忘錄,這為在其境內經營移動通信業務的Elisa、 Tele2 和Telia三家運營商引進愛立信設備鋪平了道路。Telia還決定用愛立信替換華為在立陶宛的4G設備。統計這些運營商在北歐及波羅的海諸國所建設的5G網絡,他們在2019-2020年間為愛立信增加了十多項5G合同。
巴爾干半島上,2020年10月,保加利亞與其區域鄰國希臘、科索沃、北馬其頓、羅馬尼亞和斯洛文尼亞以及斯洛伐克一道,與美國簽署了5G安全協議,作為所謂的“清潔網絡”宣言的一部分。預計不久之后,巴爾干地區將建成沒有華為設備的5G網絡。
從波羅的海沿著歐洲地圖繼續向西,是華為的大T地盤,Deutsche Telekom、Orange和 Vodafone 集團在這一區域運行著大約45個有可能被替換的移動通信網絡。Orange對替換華為的決定保持沉默,Deutsche Telekom和 Vodafone雖然一直在高聲強調替換華為4G設備將為其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但在5G上,歐洲5大運營商巨頭Deutsche Telekom、Orange、Vodafone、 Telecom Italia和 Telefónica都選擇了采用愛立信和諾基亞的設備在其母國市場建設5G網絡。 Deutsche Telekom和 Vodafone是華為在歐洲最大的客戶。
華為的4G設備在DeutscheTelekom的歐洲市場上所占份額超過50%,在德國本土Deutsche Telekom與其競爭對手Telefonica Deutschland 和 Vodafone Germany都大量采用華為的4G設備。Vodafone在阿爾巴尼亞、捷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馬耳他、荷蘭、葡萄牙、塞浦路斯、羅馬尼亞、西班牙和英國等國經營移動通信業務,在其中6個市場完全依賴華為。 在波蘭,DeutscheTelekom和Orange已經選擇用愛立信替代華為,其競爭對手Polkomtel也選擇了用愛立信的設備來建設5G網絡。這反映出歐洲5巨頭在5G設備供應商的選擇上也影響了其二、三線的競爭對手。例如在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愛立信都搶到了5G合同。而原本這三個國家是華為的4G市場地盤,包括運營商Proximus在比利時和盧森堡的4G網絡和KPN在荷蘭的4G網絡,都完全依賴華為。在這個地區,至少有4個5G交易都給了愛立信。
從LightCounting的上述市場分析可以看出,愛立信在很短的時間內贏得的40多個5G合同,實際上是對十年前由華為主導的4G市場格局的一次徹底逆轉;其最終結果反映在咨詢機構DellO'ro統計的歐洲市場無線收入份額上:2020年愛立信已經非常接近華為,并且按照當前的形勢發展下去,很有可能會在2021年實現對華為的反超。
進入2021年,歐洲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的5G設備供應商選秀,歐洲5大運營商巨頭的5G網絡建設將從其母國市場向外擴展,這意味著新一批5G合同的爭搶將激烈展開。但是,美國對于華為的禁令在拜登政府上臺之后并未出現松動,連華為聯席董事長徐直軍都坦言對此不報任何幻想;另一方面,一向標榜中立國身份的瑞典政府公然以安全為由禁止華為參與其國內市場的5G建設,也必然會影響到其他歐洲國家的5G決策。
因此,可以預見歐洲市場的5G合同會越來越多地落入愛立信和諾基亞的手中,而華為在歐洲的苦心經營的無線市場終究難免被進一步吞噬的命運。 但歐洲市場的形勢變化,對于華為和愛立信5G爭霸的影響將不會僅限于歐洲。
從咨詢機構Omdia預測的5G網絡發展趨勢來看,從2019年到2025年度六年時間里歐洲市場將要建設超過150個5G網絡,由于數量眾多,其對于5G供應商選擇的示范效用也有可能對全球其他市場產生影響。
由于華為無法突破北美市場,所以在歐洲市場被愛立信吞噬后,華為要保住5G份額第一的市場地位,其與愛立信的競爭將主要在亞太、拉美、中東和非洲市場展開。然而在這些市場的很多國家,同樣也是歐洲的5大運營商巨頭開展全球化經營的勢力范圍,特別在拉美和非洲,Orange、Vodafone和 Telefónica還是很多國家的主流運營商,他們會不會把在歐洲本土排除華為的行為復制到當地的5G網絡建設中去,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愛立信與華為的5G爭霸結果。
所以,作為戰略要地的歐洲市場,在4G時代是華為睥睨全球市場的橋頭堡,進入到5G時代會變成愛立信打響反攻戰役的諾曼底嗎?還是讓時間來給出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