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5G的發展其實是處于一個“尷尬”的狀態——一方面個人市場已經很難因為單純的技術升級而激發出巨大的紅利,說白了,用戶不會因為網絡速度變快了而付出更多的費用;另一方面,被寄予厚望的行業市場,目前看來5G行業應用的發展速度是不如人意的,在收入貢獻上基本上是空白的,原因在于,很多行業應用是無法跑在5G公網上的,必須由5G專網來承載。
而作為5G建設主體的通信運營商,還面臨一個更致命的“尷尬”——電信運營商建設的5G網絡是不是行業需求的最佳滿足方式,這一點被頻繁挑戰。
為什么呢?我們簡單梳理一下——
行業客戶對5G有四大訴求:
一是承載多種差異化SLA要求的業務;
二是數據安全保護與隔離;
三是獨享一定的網絡資源且低成本;
四是更多的自主運營管理權限。
針對這些訴求,行業用戶有5G公網和5G專網兩條路徑可選:
一是運營商統籌建設一張5G公網、通過網絡切片等方式給行業使用;
二是由行業大企業自行建設5G專網。
電信運營商肯定是支持第一條路徑,畢竟一張握在手中的5G公網是它們的生存命脈,于是,電信運營商在一張公網的基礎上,利用網絡切片等技術去實現“公網之下的專網”,提供給不同的行業,實現速率保障、可靠性保障等需求。
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第一條路也不錯,它們只需購買不同指標性能的5G網絡切片,就可以實現其對帶寬、時延、傳輸優先級控制、終端權限控制、安全隔離和加密傳輸等等的保障,不需要建設和維護專網設備,不需要申請專用頻段。
但是,對于小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大型企業來說,它們對第二條路動了心思,畢竟第一條路下的“5G公網之下的專網”在滿足行業需求時依然存在一些“弱項”:
第一、由于5G公網使用的并非專網頻率,盡管在不同切片,但物理網絡還是一個,供電系統是一個,傳輸是一個,并不是真正的專網,可以看作是運營商面向專網客戶提供的虛擬專用網絡,這種網絡未來在面對公共安全、應急指揮、鐵路或地鐵信號調度等對于安全性要求極高的行業能否完全勝任還是未知之數。
第二、在網絡擁塞情況下,當前5G切片技術不能解決大量普通公眾用戶與行業用戶同時接入導致的隨機接入擁塞問題,存在專網客戶無法接入網絡的風險。
第三、業務服務和運營能力方面,與消費者市場相比,垂直行業存在需求碎片化、需求模糊化、行業/企業/組織標準眾多等特點,單純依靠運營商難以服務于多樣化的定制市場與行業,目前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收費模式及運營模式可借鑒,需要設備商、運營商、業務提供商以及客戶共同長期摸索。
舉個簡單的例子——
當前行業應用基本上都是上行流量為主,而三大運營商建設的5G,基本上上行容量非常小,主要容量都在下行方向,這就是一個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矛盾。這個矛盾不解決,行業應用沒法跑在公共5G網絡上。
設想一下,如果5G行業應用真的大規模發展起來,上行流量會大的驚人,平時個人用戶使用流量,就算看個720p視頻,也基本上每天就是看個十幾到幾十分鐘。而行業應用一個攝像頭,卻可能要7x24小時都開著跑流量,按10Mbps的碼率,DOU就能達到3240GB,這是什么概念?比現在公網5G下行流量還要大,甚至大出一兩個數量級。
因此,有人懷疑5G行業應用是沒可能跑在現在的5G公網上面的,必須建設上行容量為主的行業公網,必須跟手機公網使用不同的頻譜,甚至可能得使用毫米波,才能支撐如此大的DOU。
那第二條路——“行業大企業自行建設5G專網”,這個可不可行呢?
從功能上,真正的5G專網確實是可以彌補“公網之下的5G專網”上述的弱項,但在國內,要建真正的專網專用的5G專網也是困難重重。
在歐美國家,部分運營商通過租賃方式建設專網,或者通過提供專用頻率建設專網,移動專網的建設比較成熟,但是在國內,5G專網的發展似乎也不是太樂觀。
第一,由于專網需求比較分散,產業鏈集聚要求很高,專網專用設備及終端價格較高,因此5G專網的建設成本勢必會更高。
第二,也有專網設備供應商曾表示未來若想真正發展5G專網,需要從系統、架構、平臺、終端、應用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造,目前行業還沒有找到新的5G應用構架。
第三,當前國內無5G行業頻段,政府對5G專網專頻持包容審慎的態度,5G頻譜可能很難分給單獨的一個行業,因為這樣將阻礙5G最大使用效率的全面釋放,并浪費頻譜資源。我預計行業5G頻率獲取時間長、難度大,短期內5G行業頻率不夠明朗。
基于以上分析,決定運營商5G未來發展的關鍵在于:公網5G在垂直行業應用上的表現是否足以說服決策層放棄給5G專網分配頻譜的決心。
如果大型企業有頻譜的話,直接找華為中興買設備了,根本不需要運營商在中間倒把手多掙一道錢,運營商提供的價值非常有限,畢竟企業專網專用,不是公共運營的網絡。
而當前留給運營商的時間窗口已經不多,政府決策層在意的是5G這種技術對于社會變革帶來的推動力,至于這種推動力是來自于運營商的5G公網,還是5G專網,政府決策層并不關心。
一旦運營商在5G行業應用爆發之前不能解決上述問題,政府決策層會否向特定行業開放5G行業頻段,推動行業5G專網建設呢?一切都有可能啊!簡單來說,當前運營商正面臨一場5G行業市場這塊“戰略高地”的爭奪戰,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中國移動升級5G專網產品,打響5G戰略高地爭奪戰!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近日,中國移動發布5G專網產品體系2.0。在1.0體系的基礎上,新體系聚焦工廠、礦山等18個細分行業,搭建5G+數智底座,客戶可基于底座“蓋房子”,開發行業應用,研發個性化產品,實現數據和連接模板化和模塊化管理,節約開發成本。
事實上,去年,中國移動在業界首發了5G專網產品體系,“優享、專享、尊享”已成為行業標準,創新打造了讓客戶按單點菜的BAF商業模式,適應豐富多樣的客戶需求。一年以來,5G專網不斷擴大服務范圍、逐漸深入企業生產,目前已建成高質量5G專網商用項目超過1500個。未來,中國移動仍將“以客戶為中心”,升級優享、專享、尊享產品體系,完善服務流程,打造安全可靠、柔性定制、可管可控的5G專網,為客戶提供更高品質的網絡服務。同時將依托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在模組、芯片、平臺方面的深厚積累,打造5G專網數智底座,提升5G服務數字化生產能力。
據了解,數智底座具體可提供5層通用能力,即數據層、運營層、算力層、連接層、感知層能力。
在數據層方面,推出了網絡數字孿生平臺,通過采用數據采集、分析、警告、反向控制,賦能企業數字化運維。
在運營層方面,發布OneCyber5G專網運營平臺(“One”寓意“同一個數智未來”,“C for Customization”寓意“立足客戶,定制服務”,“Y for Youthful”寓意“新生能力,快速成長”,“B for Business”寓意“面向行業、攜手共建”,“E for Enable”寓意“能力底座,使能應用”,“R for Reliable”寓意“高質可靠,值得信賴”。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表示,OneCyber品牌是中國移動為攜手行業伙伴共建數智未來,全新打造的行業應用底座。),將技術流的網絡能力轉化為一站式服務,為客戶提供一站選購、一鍵開通、一屏管控、一點開放等功能,助力行業實現一體化業務運營。
在算力層方面,推出模塊化集成的MEC(邊緣計算)一體化解決方案。該方案是基于“連接+算力+能力”的5G新型基礎設施,聚合邊緣生態,實現標準化、模塊化快速部署。
在連接層方面,推出 “優專尊”升級版產品,持續為客戶尋找最優解。優享升級:搭建雙域專網,服務客戶2B2C場景,在不換卡不換號的情況下,可實現專網和互聯網無感切換;專享升級:搭建算力專網,融合邊緣計算網絡,提供現場級“連接+算力”能力,實現本地分流,同時支持應用在邊緣側的一鍵部署、快速上車。尊享升級:優化主備專網,提供冗余備份,在大網失聯的情況下認可確保專網正常運行。
在感知層方面,推出了高性價比的5G模組和支持協議靈活定制的5G工業網關。5G模組可為終端提供穩定的5G網絡連接,支持多種外設接口及網絡協議,可應用于家庭網關、PDA、筆記本電腦、AR/VR等場景。工業網關提供數據解析功能和豐富的接口,可連接傳感器、儀表、PLC等生產設備,廣泛適用于城市、工業、能源、安防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