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 華為與聯發科的專利糾紛迎來新進展,聯發科旗下子公司HFI Innovation公司起訴華為五家子公司專利侵權。
HFI Innovation公司是聯發科專注管理咨詢服務的子公司,同時也涉足專利管理與研究領域。它向歐洲統一專利法院(European Unified Patent Court)提起訴訟,涉及華為德國、意大利、荷蘭、法國子公司,爭議核心是一項專利號為“EP2689624”的LTE專利。
隨著聯發科在德國歐洲統一專利法院(UPC)發起訴訟,目前兩家公司的案情詳情已更新。
雙方的紛爭由來已久
近年來,華為與聯發科圍繞專利問題展開的博弈不斷升級,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場曠日持久的專利拉鋸戰。
2024年5月7日,華為率先在深圳中院提起訴訟,指控聯發科侵犯其4G/5G專利,索賠4620萬美元。短短七天后,華為又在廣州法院發起相同訴訟,并明確要求禁售聯發科旗艦級天璣9300芯片,隨后戰火迅速蔓延至歐洲市場。
作為反擊,2024年7月,聯發科在英國高等法院起訴華為侵權,并申請由英國裁定全球專利費率;同月,聯發科在德國曼海姆法庭起訴華為,指責其“壟斷市場”。2025年3月,英國高等法院法官托馬斯?利奇(Thomas Leech)駁回華為訴求,裁定法院有權就聯發科全球FRAND費率請求作出裁決。
事實上,圍繞專利問題,雙方曾嘗試達成授權協議,但歷經2-3年談判仍未能達成一致。
據內部人士透露,分歧的核心在于聯發科認為華為收取的專利費過高。也有觀點指出,華為因面臨美國壓力,為增加收入,它試圖將專利授權范圍從小型設備制造商擴大到芯片制造商。在智能手機芯片高度集成3G、4G和5G技術的背景下,專利費收取對象通常為手機制造商,若將專利費轉移到芯片組件層面,可有效減輕手機制造商的成本負擔。
自2021年起,華為積極推進專利授權業務,面對外部壓力(美國封殺),華為期望借此獲取更多收入。正因如此,華為先后與寶馬、大眾、奔馳等企業達成專利授權合作,去年還與OPPO、三星簽署5G專利授權協議。此外,華為還針對T-Mobile、三星、Verizon、亞馬遜等企業發起侵權訴訟,案件涉及5G連接專利。
華為的專利授權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兩家公司之間實現交叉式授權,另一種則是通過專利池進行“一站式”授權,后者允許參與者將專利授權給其他成員,或從其他成員處獲取授權。在收費模式上,華為采用“按單臺設備收費”和“按百分比收費”兩種方式。盡管雙方都表達了達成協議的意愿,但在費用問題上始終難以達成共識,這場專利糾紛的走向,仍充滿未知與懸念。
數字背后的利益爭斗
華為在通信技術專利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手握全球20%的5G、Wi-Fi 6專利,10%的4G專利,以及15%的NB-IoT和LTE-M專利。2022年,華為專利許可收入達5.6億美元;截至2024年底,已累計簽署超230份許可協議。作為對比,愛立信預計今年全年知識產權許可收入約為110億瑞典克朗(約83億人民幣)。
在專利官司方面,華為也有亮眼表現。2024年12月,歐洲統一專利法院裁定美國網件公司侵犯華為WiFi6專利,禁止其在七個國家銷售相關產品,并判處10億歐元賠償。不過,專利糾紛往往以和解收尾,華為曾與小米陷入專利糾紛,最終達成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此前還分別與蘋果、三星達成類似協議。
2022年,華為依靠強大的5G標準必要專利組合,向聯發科提出每臺設備≤2.5美元的許可費要求,遭聯發科以“違反公平、合理、無歧視(FRAND)原則”拒絕。
聯發科認為華為收費過高,事實是否如此?以高通專利收費模式為例,它采用分級費率,手機售價前400美元按3.25%計專利費,超出部分按5%計算。若一部手機凈售價500美元,專利許可費約18美元。顯然,高通收費要高得多。
不過,判斷華為收費標準是否合理存在難度,這與授權技術數量及重要性密切相關。2024年一季度,搭載聯發科處理器的5G智能手機出貨量達5300萬部,以29.2%的市場份額超越高通。若每臺5G手機支付2.5美元許可費,聯發科需支付的金額每年最高可達1.325億美元;若收費范圍拓展至3G、4G設備,費用將更高。
從聯發科財務數據看,2024年其全年營收為145億美元,同比增長12%,但凈利潤僅18億美元,同比下滑15%。去年聯發科高管曾公開表示,與華為的專利糾紛不會給公司運營帶來影響。考慮到華為在深圳訴訟中開出的索賠金額為4620萬美元,的確不太可能給聯發科帶來太大影響,但影響仍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