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衰落與美國制造
8月1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發帖稱,已與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會面,“這次會面非常有趣。他的成功和崛起令人驚嘆。”陳立武將與內閣成員深入交流,并就美國政府如何與英特爾合作以應對其虧損的芯片制造業務提出建議方案。
英特爾也在一份聲明中說,“今日早些時候,陳先生與特朗普總統會面,就英特爾致力于加強美國技術和制造業領導地位進行了坦誠和建設性的討論。”
11日,陳立武在與特朗普會談后離開白宮。
《華爾街日報》稱,英特爾曾經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但其市值自去年年初以來已縮水一半。包括芯片工廠在內的業務部門去年貢獻了英特爾約三分之一的收入,但該部門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美國《財富》雜志稱,英特爾的衰落始于約20年前。當時該公司在電信和無線技術領域進行了多次收購。曾擔任英特爾董事會成員的戴維·約菲告訴《財富》雜志:“這些收購全都失敗了。我們投入了120億美元,但回報為零甚至為負值。”
英特爾也曾試圖開拓龐大的手機市場,但在智能手機芯片領域未能取得成功。隨著時間的推移,管理不善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由于市場份額不斷下降,英特爾放棄了智能手機芯片業務。不停更換首席執行官也未能解決英特爾長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美國事務》雜志稱,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英特爾公司的資源和管理層的注意力都轉移到銷售和營銷活動上,旨在捍衛其市場地位。曾被視為英特爾標志的技術創新被忽視了。到2021年,英特爾的芯片制造技術已落后臺積電和三星等競爭對手兩代以上。如今,英特爾無法在其晶圓廠生產最復雜的尖端芯片,不得不將這些產品送到臺積電生產。2023年6月,英特爾芯片中約20%至25%的硅片是在外部制造的。到2024年4月,這一比例已升至約30%。
今年3月,業績持續承壓的英特爾請來出生于馬來西亞的美籍華人陳立武擔任首席執行官。然而,關于是否保留芯片制造業務,英特爾內部充滿分歧。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知情人士稱,英特爾董事長耶里提議將芯片制造業務分拆出去,并讓英偉達和亞馬遜等公司入股。耶里還提議將該業務出售給臺積電,但這一努力無果而終。陳立武則認為,代工業務對英特爾至關重要,能確保美國不會依賴臺積電和三星等公司。
在英特爾失去競爭優勢的20年中,其他美國芯片企業逐漸退出了尖端芯片制造業務。美國芯片產業協會的數據顯示,1990年美國生產的芯片占全球總量的37%,如今僅占12%。與美國芯片制造衰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東亞地區產量占到全球芯片制造量的75%,臺積電和三星是全球領先的芯片制造商,中國大陸芯片制造業也在快速發展。
它仍被視為美國的“全村希望”
盡管在走下坡路,但美國輿論普遍認為,英特爾對美國至關重要。《財富》雜志稱,英特爾是唯一一家擁有尖端芯片制造技術的美國公司——雖然它已經8年沒有生產出尖端芯片了。過去8年,世界上運行速度最快的芯片由中國臺灣和韓國生產。這就是為什么美國國會通過了《芯片與科學法》。該法于2022年生效,并從去年開始向芯片制造商撥款,用于在美國新建工廠及其他芯片基礎設施。英特爾獲得了約80億美元的補貼,不過這些款項是根據項目達標情況發放的。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師加古普塔認為,“英特爾曾擁有絕佳機會,他們從政府那里獲得了大量補貼,但卻無法執行到位。”
《財富》雜志稱,美國維持其全球主導地位需要可靠的尖端芯片。美國前商務部長雷蒙多直言,芯片是“21世紀最重要的硬件”。雖然臺積電和三星都在美國建設更多晶圓廠,但分析人士認為,這兩家公司不會將最尖端的技術帶到美國,英特爾被視為“唯一的指望”。
這是因為另一家美國芯片制造企業美光科技專注于內存芯片生產,并未參與先進邏輯芯片的競爭。其他大型美國芯片公司(如高通、英偉達、AMD)均采用無晶圓廠模式,以設計為核心業務,通過全球代工廠生產芯片。
4名英特爾前董事在給《財富》雜志的一份聲明中稱,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地位可能會動搖,該國需要一家處于領先地位的芯片制造商。聲明稱,美國先進半導體制造業的頹勢已持續了一段時間,曾經領先的英特爾正在退出競爭。由于一系列錯誤決策,英特爾的客戶逐漸流失。這4名英特爾前董事主張成立一家新公司,將英特爾芯片制造部門分拆為一家獨立公司。他們稱,建設一座新的先進芯片制造工廠,是確保美國和美國企業在人工智能和先進電子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的最佳選擇。
英特爾前董事長貝瑞特也在《財富》雜志撰文稱,英特爾是美國唯一一家能制造先進邏輯芯片的公司,因此美國需要英特爾。他認為,由于價格、地緣政治和供應鏈安全等原因,三星和臺積電的美國客戶需要本土企業來生產其所需的主要芯片。貝瑞特表示,英特爾現金短缺,無力擴大產能。英特爾需要400億美元左右的現金才能保持競爭力,因此美國政府不太可能成為英特爾的救星。貝瑞特認為,英特爾現在唯一的現金來源是客戶,客戶資金雄厚,如果其中8家愿意分別投資50億美元,英特爾就有機會翻身。
《美國事務》雜志稱,《芯片與科學法》將于2027年到期,目前尚不清楚該法是否會延期。在芯片領域保持領先地位是一場長期戰役,未來需要繼續為研發和新建晶圓廠提供資金支持。英特爾的芯片制造業務如何獲得長期資金支持,目前看起來充滿挑戰和未知。
關稅大棒解決不了問題
特朗普上周表示,將對進口芯片征收100%的關稅。不過,如果企業已經在美國生產芯片,或者承諾在美國生產,可免除芯片關稅。顯然,特朗普發出上述芯片關稅威脅,是為了推動美國本土芯片制造業發展。
不過,《華爾街日報》刊文稱,芯片關稅并不能解決美國的芯片制造困境。報道稱,芯片關稅乍聽起來似乎能鼓勵企業來美國制造芯片,但實際上拜登政府此前推出相關激勵措施后,臺積電和三星就已經在美國啟動了相關項目。更重要的是,美國發展芯片制造的最大挑戰是成本太高,征收芯片關稅解決不了美國制造成本高的問題。美國芯片產業協會數據顯示,按10年運營期計算,美國芯片廠的建設運營成本比中國臺灣、韓國和新加坡高30%左右,比中國大陸高37%-50%。
由于美國芯片制造成本太高,已在美國投資的臺積電和三星既然能享受到免征關稅的待遇,就會缺乏擴大芯片制造項目規模的動力,而其他企業會被高成本嚇退。臺積電上月披露,受美國芯片制造項目成本太高影響,今后數年公司整體毛利可能下降2至3個百分點。
目前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芯片制造廠已經投產,但該廠采用的仍是成本較低的N4制造工藝,如果該廠采用最新的N2工藝,那么成本還將進一步攀升。投資研究機構伯恩斯坦認為,在美國開展制造業整體成本依然較高,美國制造產品的高成本最終要分攤到美國消費者以及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顧問阿倫認為,美國一直在想辦法推動芯片制造回流美國:拜登政府推出《芯片與科學法》,可以說是拋出胡蘿卜;特朗普發出芯片關稅威脅,則是揮舞起大棒。
《美國事務》雜志稱,關稅作為政策工具在芯片等高度全球化的關鍵技術領域表現不佳。如果美國政府執意推行這一錯誤政策,預計美國電子設備制造商將遷至海外。如果此舉刺激美國對電子產品加征關稅,那么資本密集型電子服務行業——如IT云服務也將遷出美國,以降低成本劣勢。
《紐約時報》稱,美國正試圖奪回更多芯片產能,以增強其供應鏈的韌性。但即使相關設施在美國建成后,芯片制造仍將保持全球性。美國的投資——無論規模大小——在改變全球格局方面作用有限。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梁懷新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戰實際上是逆經濟發展規律的行為,其高關稅手段與想要實現的美國本土芯片制造業重振之間,不存在可行的暢通路徑,還會進一步導致美國大型芯片企業被國際芯片產業鏈邊緣化。事實只會證明,想要在全球芯片產業中占據有利地位,靠的應該是創新、效率和開放,而不是制裁和關稅壁壘。
而在特朗普政府推進美國芯片制造的努力中,英特爾的地位非常尷尬。今年3月,英特爾再度宣布美國兩家新建芯片工廠項目延期。7月,英特爾方面表示,如果英特爾的最新芯片工藝找不到外部合作客戶,將不得不退出尖端芯片制造業務。路透社直言,如果英特爾真的無緣尖端芯片制造,那將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