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宣布開通eSIM(將傳統SIM卡以電子化形式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用戶無需插入物理SIM卡)手機業務。這標志著國產通信技術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雖然比蘋果手機開通eSIM業務稍晚,但放在全球范圍看,中國在該領域的突破速度仍處在靠前的位置。
早在2018年,國內運營商就已在智能手表等設備上試點eSIM技術,但隨后因各種情況一波三折,這一技術只有中國聯通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上實現了真正落地。但在商言商,中國聯通彼時的策略,可能是在面對“友商”龐大的用戶基礎時,借助eSIM這類差異化技術來吸引高價值用戶,以實現市場突破。相比之下,現在三大運營商的發力才是真正的發力。
eSIM的優勢顯而易見:空間節省、安全性升級、運營商切換自由度躍升、支持物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等,不斷推動移動終端產品朝著更輕薄、更智能、體驗更優的方向發展。這也是iPhone 17 Air實現5.5毫米極致厚度的關鍵,還能大幅提升設備的防水防塵性能。根據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的預計,今年底全球將有約10億部eSIM智能手機連接,2030年將增長至69億部。面對這樣的技術趨勢和市場規模,中國運營商不可能長期處于觀望狀態。更為要緊的是,“率先吃螃蟹”的蘋果公司這次在推動eSIM技術普及方面展現了罕見的戰略決斷力。iPhone Air全球版本只配eSIM,不再為中國市場搞實體SIM卡特供版,這種“一刀切”的產品策略也讓中國運營商要么不支持iPhone Air,要么放開eSIM??陀^上,外來競爭的倒逼,也讓中國電信行業三大運營商加快了推進eSIM商用的步伐。
盡管許多人仍依賴實體SIM卡的“可視安全感”,但eSIM的便利性終將改變這一觀念,和習慣了手機銀行APP的人不會再去柜臺辦存折一樣。很可能要不了幾年,我們再看現在的實體SIM卡手機就如同現在看當年的諾基亞手機。eSIM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更換,更是用戶習慣的重構。另外,eSIM則將大部分功能集成到設備芯片中,通過軟件遠程配置。芯片的物理不可移除特性增強了設備防盜追蹤能力,配合可同時管理多張eSIM(如出國可切換)的多賬號功能,這將重塑整個行業生態。eSIM使攜號轉網流程大幅簡化,用戶通過手機設置即可像切換無線網絡一樣切換運營商,這可能重塑以套餐資費為核心的市場競爭格局。
當然,eSIM所具備的也不一定全是優點,實體SIM卡也并非一無是處。倘若一臺eSIM手機鎖死一個或數個號碼后,換卡需收高額手續費和違約金,不禁讓人想起某些“價高質次”的合約機。而實體SIM卡則代表了用戶與某一運營商的排他性關系,將來一旦沒有這層關系,服務質量由誰來保證也是個問題。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技術上的瑕疵,將通過市場競爭和科學家、工程師們的努力,不斷得到改善,而相應的運營管理也會逐步提升。一個更便捷的eSIM通信時代正在到來,大膽地擁抱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