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最新文章 多VSG并聯組網下的功率分配策略研究 虛擬同步發電機(VSG)控制算法能夠模擬傳統同步發電機的外特性,控制逆變器為大電網提供電壓和頻率支撐,以及相應的慣性和阻尼特性,使得大電網的穩定性得到提高。基于孤島微電網下的VSG虛擬阻抗的雙閉環控制策略,在外環中引入勵磁調節器,考慮實際導線參數,提出一種多VSG并聯組網下的功率分配策略,通過搭建兩臺不同容量的VSG并聯系統仿真模型,實現VSG在并網下按照額定容量比進行功率分配。經過實驗驗證,多VSG并聯下的功率分配策略可以實現離/并網運行模式的無縫、平滑切換,有較好的可行性與適用性。 發表于:6/8/2018 不平衡電網下光伏逆變器的控制策略研究 針對不平衡電網下常規光伏逆變器的并網電流三相不對稱及諧波含量大增的問題,研究了相應的控制策略。首先,從獲取電壓相位出發,設計了基于二階廣義積分器(Second Order Generalized Integrator,SOGI)的不平衡鎖相環,以快速、準確地鎖定電網正序分量的幅值和相位,并通過實驗加以驗證;其次,將抑制網側負序電流作為控制目標,設計了基于電網負序電壓前饋的不平衡電網下光伏逆變器的控制策略,且為減弱直流側電壓波動對并網電流的影響,在電壓外環控制器后引入了二倍頻陷波器。最后,利用PSCAD/EMTDC搭建出光伏并網系統仿真模型,仿真結果表明了本文理論研究的正確性。 發表于:6/8/2018 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雙工器大批量高低溫試驗? 在采用網絡分析儀測試多端口微波器件時,測試過程中需要更換測試電纜和DUT不同端口之間的連接。 發表于:6/5/2018 用戶側電池儲能助力構造更清潔、更經濟的電網系統 儲能技術常被看做是解鎖可再生能源未來的“必殺技”。隨著電池成本的不斷下降,這一愿景也越來越貼近現實。 發表于:6/5/2018 新能源車準入門檻提高 要求企業掙“有耐心的錢” 近日,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起草并下發到各地方政府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引發汽車業內廣泛關注。 發表于:6/5/2018 我國首個遠海島嶼智能微電網 到底“智能”在哪里? 海南三沙永興島,這座由白色珊瑚貝殼沙堆積在礁平臺上而形成的珊瑚島,海水湛藍,沙灘潔白,海鳥成群,綠樹成蔭,美麗風光令人向往。可因為它距離海南島較遠,只能靠小型發電機供電,經常會出現跳閘斷電的情況,漁民儲存海鮮的冰柜經常被燒壞,還給島上環境帶來了污染。 發表于:6/5/2018 創造電網建設的“雄安質量”——探訪世界首例特高壓輸電線路切改工程 1000千伏特高壓鋼塔基礎施工的立柱高差按照國家建設標準是水平誤差允許在5毫米以內,現在我們通過提高標準、改進工藝,實現全部基礎施工的立柱高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的突破,創造了電網建設的‘雄安質量’。”6月4日,在雄安新區雄縣相莊村,1000千伏特高壓定河(河北保定—天津海河)交流輸電線路施工現場,施工項目部黨支部書記宋偉介紹。 發表于:6/5/2018 南方電網公司首座500千伏室內GIS變電站投產送電 增150萬千瓦下送容量 5月31日,廣東電網公司中山供電局“三核六環”網架結構的第三核——500千伏文山變電站竣工投產,該站是南方電網公司首座500千伏全室內GIS變電站,未來將打造成為南方電網公司的智能運維示范站。據悉,文山變電站投產后,將為中山電網增添150萬千瓦的下送容量,進一步提高中山電網的電力輸送和接收能力,緩和中山市負荷高峰期的供電壓力。 發表于:6/5/2018 智慧電力需先實現智能化:智慧電廠概念仍在探討和熱議中 當前,日漸興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信息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的變革。國務院2015年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和《中國制造2025-能源裝備實施方案》,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等六部門印發《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推動能源產業向智能化、智慧化新形態發展。 發表于:6/5/2018 分毫析厘:可再生能源固定電價 VS 可再生能源配額制 固定電價政策(FIT)和可再生能源配額制(RPS)已走過近30年的歷程,二者在實踐中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整合各學者觀點,本文從政策制定、政策影響和政策效果角度對兩種政策進行全面的對比分析。FIT與RPS在政策制定上各有特點,從而造成兩種政策的影響和效果也存在很大差異。在其他一些方面,如在促進可再生能源種類間的相互競爭上,在促進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上,二者孰優孰劣,作用孰大孰小學術界還存在許多爭議。 發表于:6/4/2018 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總結與展望 特高壓輸電技術是中國實現能源大范圍優化配置的戰略途徑,該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只有我國全面掌握了這項技術,并開始了大規模的工程應用。我國從2004年底開始集中開展大規模研究論證、技術攻關以及工程實踐,進行了特高壓交流輸電、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研究,掌握了過電壓抑制、外絕緣配置、電磁環境控制等關鍵技術,研制出變壓器、開關、串補裝置,和換流變、換流閥、平波電抗器、直流控制保護等核心設備,建立了包括研究、設計、制造在內完整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體系,整個體系具有完全的自主性。 發表于:6/4/2018 福建省電力輔助服務市場試點情況觀察:有價值的輔助服務比發電還掙錢 編者按距離電改9號文發布已經3年有余,作為本輪電力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正成為各省電改版圖中最為活躍的組成部分。這一重在保障電網安全平穩運行,提高用電質量的機制舉措,在電力現貨市場藍圖勾勒的進程中,在清潔能源消納亟待破題的現實中顯得愈發重要。 發表于:6/4/2018 張家口打通可再生能源智能化輸電通道 建設智能電網 連日來,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的張北±500千伏多端柔性直流電網工程正在抓緊建設,建成后將使我市增加60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電力輸送能力。作為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最主要的“卡脖兒”問題,可再生能源的輸出和消納已成為國內本領域的發展瓶頸。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獲批兩年多來,不斷探索創新可再生能源電力送出方式,在柔性直流、特高壓、智能電網等領域予以突破,著力構建智能化的可再生能源輸電通道。 發表于:6/4/2018 成本下降也需代價 統一電力市場至關重要 托馬斯˙卡博格:是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正在顯著降低。在歐洲,2017年,德國競價上網的離岸風電已經不再需要任何補貼。同樣的趨勢也發生在中東、拉美等地,尤其在沙特阿拉伯,在那里,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已經壓縮到每千瓦1.79美分。在某些地區,理論上風能和太陽能的邊際成本已經接近為零,雖然在現實中實現這一點仍有困難,但是,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經濟性已經超越任何其他電力。 發表于:6/4/2018 祁韶直流輸電能力不足 亟須啟動特高壓“華中環網”建設 從甘肅祁連換流站,到湖南韶山換流站。就在一年前,一條連接兩地的±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途經甘肅、陜西、重慶、湖北、湖南5省(市),全程近2400公里,正式投產運行。 發表于:6/4/2018 ?…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