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3G用戶達到8000萬”這一雄偉而又被多方認為“必定實現”的目標下,運營商以各種終端和自費政策加大了3G用戶吸引力;同時在網絡上,在覆蓋范圍已越來越接近的趨勢下,三家運營商網絡質量的較勁更為明顯。
個性化需求下的新網優手段
盡管有強大的2G網絡作為覆蓋盲點補充,但對于無線數據業務來說,TD覆蓋的弱場不能保證使用感受,同樣,TD容量受限的場所也不能保證用戶的使用感受,對此,山西等地方公司積極探索了一些新的網優手段,如業務熱點跟蹤、快速擴容等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中國移動山西分公司的某網絡優化工程師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稱,山西移動和其他地方公司都在TD網優中,設計和采用了一些新技術和方法,例如TD網絡獨有的空分復用、PTN替代GPS天線方案、TD超級小區解決高校用戶規律流動、多網融合等新技術,就是其所在的網優團隊在2010年嘗試使用的新技術。
同時作為一線網優人員,他特別強調,TD網絡在多用戶環境中才能發揮出優勢,“而且,一定是在超大用戶的基礎上才能把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
大規模測試奠定網優方案
在此前的網絡較量中,中國電信“天翼”3G網絡憑借低頻段優勢以及快速的布網速度,吸引了大批的3G數據業務用戶。對此,地方移動公司為了了解自己和其他運營商的網絡狀況,對不同的3G網絡進行了對比測試。
在2009年組織了兩次大規模測試后,山西移動發現,此前表現并不佳的TD網絡,逐漸在多用戶環境中才顯示出優勢。
對此,上述網優工程師解釋,在一個成熟的3G網絡中,例如擁有較多商務用戶的四星級大酒店舉行一個會議,有無線上網需求的用戶一定很多,cdma2000在這種環境中優勢不明顯,如果用戶使用WCDMA的數據卡,以1Mbit/s速率為基本,基于WCDMA頻譜有限(以目前5MHz×2的資源為例),加上HSDPA,而且不考慮WCDMA語音用戶和軟切換余量,一個小區支持的WCDMA數據用戶最多不會超過7個。而TD頻譜資源優勢突出,目前B頻段支持9個頻點,最大小區容量可做到6載波,4塊開啟HSDPA,可以支持4個1Mbit/s數據用戶,再考慮A頻段(A頻段40MHz帶寬,目前PHS占用20MHz帶寬),目前可用的20MHz帶寬可支持12個頻點,可以輕松將小區容量做到6+6(6塊B頻段,6塊A頻段),將6塊A頻段載波全部開啟HSDPA,那么一個小區可以支持10個HSDPA載波,這樣就可保證10個數據用戶擁有1Mbit/s的速度。假如小區配置做到6+10(6塊B頻段,10塊A頻段,而且A頻段全部開啟HSDPA),可以大致估算出,一個小區支持至少14個1Mbit/s用戶。對比之下,TD小區總體吞吐量已經超過WCDMA。
鏈接:有效的業務質量評估體系是“必需”
陳如明
在網絡優化的同時,網絡質量評價指標與用戶感知體驗、滿意度及投訴情況可能依然存在明顯不一致。
在IP數據為主體的多業務時代,網絡情況更為復雜,傳統的以用愛爾蘭話務量為依據進行優化顯然已不現實,而且多業務數據的基本特征為種類多、變化快、有顯著突發性,涉及網元眾多及用戶行為亦極復雜。所以,網絡優化必須從用戶體驗出發,建立新的基于用戶體驗的端到端的質量評估體系才能解決本質問題。
實現評估體系的切實有效,要求運營商對用戶的實際業務質量進行實時觀察評估、實時改進,并將網絡運營定位到用戶的價值中,進行用戶體驗質量(QoE)管理,其目標是收集各種關鍵統計量,并將其轉化為QoE指標,構建對用戶體驗的認識和理解,推動網絡及業務部門對資源的優化處理進程。從而,通過戶體驗質量管理,運營商可以將網絡質量、市場銷售和客戶服務等諸多前端部門,與網絡規劃和優化、運營維護、信息支撐等后端部門,有效地互動起來,形成以提升用戶體驗為目的的面向用戶、業務和網絡的多方配合的協作體系。
對此,運營商應針對QoS、QoE、CEI(用戶體驗指標)、CEM(用戶體驗管理)、KQI(關鍵業務質量指標)及KPI(關鍵性能指標)等關系進行深入研究與度量檢測及優化決策。
對QoE管理,運營商通常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改進現網,將NMS(NetworkManagementSystem)指標多維度地擴大到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端到端的業務性能指標,并為特定用戶定制體驗測量策略;二是對新建的移動網絡,著眼于前后端互動的QoE管理體系架構,針對主流業務和應用整理和分析用戶層面的需求,并積極開發專用的QoE管理平臺;三是依托傳統業務的可監測可評估的KQI和CEI,對新的移動業務在特定用戶對象中的商用狀況進行有效預測,提高移動業務的總體收益。
以QoE為主體,同時兼顧QoS、QoE、CEI、CEM、KQI、KPI等要求,對運營商來說很有挑戰性,網優人員一方面可借助基本網優工具、網優經驗,進行單站優化、簇優化、簇間優化、區域與網格優化,借助路測等手段進行全面主客觀評價,以及建立體驗中心進行模擬研究等常規手段先行,再按新老網絡、新老業務狀況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向QoE目標進行網絡與系統優化。
應該指出,在海量數據存儲、分析、發掘方面,云計算是一種新型的有效工具,應大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