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充分了解IT技術平臺的演進,才能把握“新興市場”帶來的大機遇。所謂IT第一技術平臺,即主機和終端技術,明確而清晰。IT第二技術平臺與之類似,包括局域網、互聯網、以及客戶端和服務器技術,在功能方面跟第一平臺很相似,并且很容易想象。近期IDC發表了《在IT“第三”技術平臺如何生存并爭奪主導地位的報告》,充分展示IT環境演變的過程。
IT“第三”技術平臺并未向之前出現的兩個平臺一樣得到明確的界定,它包括以下幾個要素:
l 云技術
l 移動技術
l 大數據
l 社交技術
梭子魚解讀:技術平臺的演進" data-bd-imgshare-binded="1" src="http://files.chinaaet.com/images/2014/03/06/17712207505391.jpg" style="border: 1px solid rgb(51, 51, 51); vertical-align: top; display: inline; cursor: pointer; width: 500px; height: 488px;" />
▲
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這些術語的含義,但我們可能對IT“第三”技術平臺的真正含義沒有一個明確和共同的理解。
這是可以預料到的。根據最新研究證實,我們對于如何看待和利用IT面臨著巨大的變化。以往,IT都是由服務器、計算能力、存儲與容量、網絡和帶寬等基礎設施而界定的,重點在于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和工具來完成我們認為重要的任務,比如文字處理、電話系統集成和天氣預報工具等應用。
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成熟和改進,我們的重點轉向以下幾類問題:
“我們能從數據中提取哪些信息?”
“我們能否在旅行途中或遠程時間內充分工作?”
“我們如何在這些IT基礎設施上創新和運行新技術?”
我們開始看到“每個人都應該有連接帶寬”與“我們應能夠在任何地方完成業務目標”之間的差別。
不應該問 “我們能夠用已有的東西做哪些事”,而是 “我們希望達成哪些目標?”
隨著IT技術的成熟,這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撲面而來。由于對性能、可用性和安全性需求的日益增加,基礎設施已演變成為全新的東西。IT“第三”技術平臺的結構與第一和第二平臺的結構完全不同。
IT方式的變化與我們工作方式的變化息息相關。說到現代網絡用戶,許多“內部”用戶是在“內部”網絡以外工作的,這也意味著“內部”數據和“內部”應用也在內部網絡之外。這無疑引發了一些安全問題,并且迫使IT管理員找到新的方式來保護網絡資產。網絡物理邊界的保護已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也必須保護位于“外部”的資產。
IT管理員可通過部署梭子魚下一代防火墻、負載均衡器和應用交付控制器等設備,保護內部和外部資源,并確保它與適當的用戶權限和群組策略相結合。然而,安全解決方案一旦部署,它就必須保護并優化所有三個技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