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兩年,珠三角工業機器人產業開始進入爆發式增長期。如何利用機器人為制造業解困并向“智造”升級?珠三角地區的經驗對中國這個“制造大國”有著特別的樣本意義。
困境在哪里
困境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勞動力成本問題;其次是土地緊缺和環保壓力;更大的困境來自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壓力。
近日,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協 同創新研究院籌建辦公室正式掛牌,一批手握機器人制造核心技術的企業已經進駐。該基地的負責人,是全球機器人產業的領軍人物、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中心主任 李澤湘教授。“國內機器人產業才剛剛起步,我們將與其他機器人產業基地進行差異化發展。由于東莞及珠三角3C——電腦、通訊、消費電子產業規模龐大,基地 首先將針對3C產業進行機器人開發。”李澤湘說。
不惟東莞,各類機器人產業基地在整個珠三角正呈現遍地開花的態勢。廣東省去年出臺《廣東省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0年)》,將工 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作為發展的重點方向。去年至今,從廣東省級層面到廣州、深圳、佛山等制造大市,無不依據各自產業規劃推出了相應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新政, 形成了各自的思路和做法。
困境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勞動力成本問題。其次是土地緊缺和環保壓力。更大的困境來自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壓力。“最可怕的是沒有訂單。”黃小檢 說,珠三角制造業當前承受著來自低端、高端競爭的雙重壓力——東南亞的低成本和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的趨勢。制造業走向高端是唯一的出路。
缺失如何看
目前國內有超過1000家機器人集成商,但減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只有極少企業能夠自主生產。核心技術的缺失使企業面對未來競爭缺乏信心。
在廣東地區,一些龍頭企業已經在關鍵零部件方面有所突破,如廣州數控在控制器方面國內領先,巨輪股份在RV減速器方面打破了國際壟斷。但至少在目前,他們還無法撼動國內大市場。
面對嚴峻的形勢,珠三角各地不約而同地制定了集群化推進機器人產業的策略,并出臺了相應政策。因為單個企業力量有限,只有將他們聚集起來,協同 攻關、持續創新,才能盡快彌補產業鏈薄弱環節,擺脫受制于人的現狀。在佛山,利迅達、嘉騰、鼎峰、廣鍛4家機器人龍頭企業聯合研發的全自動化沖壓“無人車 間”,就是產業鏈協同創新效果的最好證明。
瓶頸是什么
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是否還存在難題?如果說過去的障礙主要在于行業認知和接受度,那么現在最大的障礙無疑是資金。巨大的投入令許多中小企業望而 生畏。事實上,機器人在珠三角制造業中的大規模應用始于去年下半年,不到一年時間,機器人已滲透家電、汽配、電子信息、食品等諸多行業,并給這些行業帶來 了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