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改委發起對高通反壟斷調查案已告一段落,高通已決定整改。該案受益最大的是中興通訊和華為兩個專利大戶,而其他手機廠商并不一定能從該案中獲得收益。
發改委對高通的處罰結果終于在本月10日公布,公布后高通股票上漲3%,這顯示出投資者對這一結果樂觀其成。
盡管發改委60.84億元的處罰金額已經破了中國反壟斷案的歷史記錄,但并未沒收違法所得。據了解,發改委原曾計劃沒收違法所得39.78億元。歷史上中國反壟斷案處罰中曾出現兩次沒收違法所得。
按反壟斷法第46條和第47條的規定,經營者無論是實施壟斷協議,還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都應“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對高通處罰60.84億元,是處以上一年度營業額8%的罰款,但是并沒有沒收違法所得。而如上述條款描述,沒收違法所得和罰款是兩個需同時進行的處罰。
沒收違法所得的難點是如何認定哪些部分違法,因為一個公司業務繁雜,具體哪種業務或者哪種形式違法,判別起來較為復雜。
據了解,高通免費獲得手機制造商的專利反向許可,構成了不當收入。中國擁有通訊專利的企業主要是華為、中興。而上述原判定的39.79億元違法所得,相當于主要是華為和中興的權益被侵的收入。
高通整改措施中重要一項,是改變交叉授權的方式。如果高通尋求從中國許可證持有方獲得交叉授權,高通將會與許可證持有方進行真誠地談判,提供合理對價。
中興和華為持有大量4G通訊專利技術,這意味著他們在和高通談判中有了砝碼,既可以將專利通過某種對價許可給高通,也可以自己向專利使用方收費,從去年曝出中興向小米等手機廠家收取專利費,中興、華為極有可能已考慮將專利技術變為現金。
這種規則對缺乏專利的小米、OPPO等是不利的,在高通原模式下,缺少專利的手機廠家獲得的是高通一攬子安全的授權許可,不怕其他專利持有者再來收費。現在盡管高通專利授權費用降為在整機售價65%的基礎上收取5%,在原收費基礎上打了折扣,但中國不少廠家可能會迎來其他收費者。
不過中國手機廠家也有一份大禮,高通整改承諾中的新計費標準僅追溯到2015年1月1日,國內手機廠商在2014年生產了1.7億部4G終端,這部分手機的專利價格可能是一筆不菲數字,有可能免收。但是以后的中國手機廠家日子并不會改變太多,因為高通在芯片上依然有絕對優勢,不給專利費的企業,依然很難獲得高通的芯片。高通當然有權利拒絕向侵犯其知識產權的企業提供產品。
華為和中興則可以揚眉吐氣,原來免費許可給高通的專利如今可以換錢了,它們也是高通案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