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漢諾威CeBIT博覽會開幕,作為本屆展會的合作伙伴國,來自中國的企業、產品以及任何有關中國的話題自然是備受矚目的焦點之一。記者走訪多個中國展臺,參加中國展區相關企業推介會,在峰會論壇上聽商界大佬們討論工業4.0及中德合作話題。
云端平臺促成機器互聯互通
一個展位的屏幕呈現著一幅帶有圖形的線路圖,很多數據在線路圖上不斷地跳動。福建中海創集團公司研究院院長鄭松介紹,這是工業自動化通用技術平 臺。他說,IT界與工業界的一大區別在于,微軟的軟件可以應用到各種品牌的電腦產品上,而西門子的工業產品上只能運行西門子的軟件和程序。“這是工業 4.0的最大障礙,因為無法實現互聯互通。所以,這個通用技術平臺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它能兼容德國、美國、日本等各個國家的不同設備。”
“軟件工具化、硬件通用化、元件產品化。”鄭松認為這“三化”是能看得見的未來。所謂軟件,就是上文提到的技術平臺,它不針對電廠、化工廠或是 某個機器人,而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硬件通用化,即所有硬件之間的不同標準帶來的“隔閡”被打破了,能通通被放上云端服務器,能在一個統一的軟件平臺上運 轉。至于“元件”,鄭松指了指屏幕上的一個小方塊圖形,“這就是元件,是整個平臺的核心。今天我們買回來一個產品,因為它的所有元件已經固定組合,所以它 的功能是不變的。明天我們買回來一個產品,我們可以根據自己需求,將其中多個元件進行不同地組合,從而擁有不一樣的功能。”他舉例,今天買回的是只有制冷 功能的冰箱,明天的冰箱可能就不只是一個冰箱了。這便是工業4.0概念中反復被提及的個性化定制。鄭松補充道:“一個工業用戶要消耗多少元件,就代表用戶 對這個平臺要占有多少資源,他為此進行付費,因而是元件產品化。”
“工業3.0是廠家把產品交到用戶手上,工業4.0解決的是制造問題,用戶不只去買,還關心產品如何制造出來。智能制造,就是用戶能夠根據喜好 或需求,做出一個邏輯,從而影響產品的制造過程。”鄭松的這番解釋,便是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在CeBIT開幕式上所說的C2B模式(用戶到商業)。
如何看待“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的關系呢?鄭松表示,這些提法,包括中國的“互聯網+”以及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思路都是 一樣的,即把原本簡單的制造過程提升為智能化制造。首先,在傳統的流水線生產過程中,工人需要盯著流水線,去分析去檢測,這部分工作耗費人力,但其實是簡 單而且可以由機器替代的;第二,人有惰性,會出現疏忽,機器則可以很“認真”,再繁重也不輕易“累”,這其實是解決關于效率的問題。
超清顯像成就未來遠程醫療
京東方98寸8K液晶顯示屏于去年10月亮相日本高清電子展,被日本最大廣播電視機構 --- 日本放送協會(NHK)認定為目前世界上商品化成熟度最高的8K產品。現在它的身影也出現在了漢諾威CeBIT會場。(注:8K,即分辨率達到7680x4320像素)
京東方副總裁張宇領著記者走近顯示屏,顯示屏上沒有出現以往的像素點。“這應該是世界領先的顯像技術了,它的推出改變了人們的視覺感受。有了這樣高的分辨率之后,其應用前景也很廣泛。比如遠程醫療,腦神經外科等很多手術能通過大屏幕看得很清楚、細致。”
“初期是從商用領域開始,慢慢再向民用領域擴展,這需要三到五年時間。因為存在信號傳輸問題,8K要求的信號內容很大,是一個數據信息的壓縮、傳輸到再解壓的過程。將來配合5G網絡前景很好。”
張宇眼中的德國工業4.0,是德國基于原先強大的制造體系,利用互聯網思維,改變原來在工廠里的機械制造模式。根據客戶提出的需求,廠商可以幫 客戶制作;如果客戶不愿意,也可以通過家里的“小工廠”,通過3D打印做出來。“所謂工業4.0,是改變了消費、商業模式,由消費者做主導,企業配合消費 者實現他們的想法。”
多個產業園區謀求中德合作
作為中德2015創新合作重點關注的兩大產業園區,中德(沈陽)裝備制造產業園和揭陽中德金屬生態城也在CeBIT上亮相。
沈陽裝備制造園區投資促進局的局長鄭策和沈陽機床集團的項目經理夏曉向記者介紹了他們基于云端的平臺。夏曉在大屏幕前為記者進行示范操作,比 如,通過“在線工廠”,一個點擊便可看到上海工廠的生產情況;通過車間生產監控系統,可以對車間生產進行信息化管理,自動輸出統計分析報告,進行車床的故 障診斷……
中德金屬集團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梁鏡潮則介紹了揭陽生態城的規劃與招商進展。關于打造該項目的初衷,他表示,揭陽市本身金屬制造企業比較發達, 有多年的歷史傳統,但是發展到現在,人力成本上升,管理水平有限阻礙了產業進一步發展。考慮到德國制造業全球領先,希望能通過與德國企業的對接合作,來促 進當地金屬制造產業的轉型升級。園區內將建設污水處理、金屬產業國際孵化器等多個項目,還將由德國艾斯林根應用科技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和中德雙語教育集團 三方合作,建設中德雙元科技應用大學,利用德國雙元教育經驗為當地培養青年人才。
貴州帶來“云上貴州”云端數據平臺,推介貴 安新區及電子信息產業園;南京軟件產業園也攜多家南京軟件企業參展。江蘇電子商會相關負責人毛健表示,南京軟件產業在國內智能電網、信息安全等領域比較有 優勢,但缺乏更多的國際經驗,此次參展是“走出來”的開端,希望通過與國際領先企業的合作促進南京軟件產業的發展。
眾位商界大咖共論行業焦點
CeBIT展會期間開展了多場與中國相關的推介會、發布會和討論會。
雷軍出席2015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技術博覽會開幕式。
雷軍講述小米科技如何作為一個創業公司突破激烈競爭,成功占據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小米在互聯網上征集數百萬人的意見,根據網民的意見來設計產 品,每周發布一個新版本,善于聽取用戶意見,更新速度快。只需要投入營業額的5%到6%的成本就完成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效力驚人。手機能夠以接 近成本價進行銷售,幾乎不打廣告,僅僅通過社交媒體用戶口口相傳,全部銷售通過電子商務完成,省去多項支出……
以“開放創新,共建全連接世界”為主旨,華為產品及解決方案總裁丁耘分享了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及集團在歐洲的發展規劃。此外,丁耘還在 發布會上宣布華為與德國電信在IT商業領域將合作伙伴關系擴大到私有云解決方案領域(注:私有云,又稱內部云或企業云,是為單一客戶提供的、安置于防火墻 內的云端基礎設施)。
中德ICT峰會上,多位專家就中德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現狀、趨勢發表演講。在商界大咖的對話環節中,TCL執行董事郭愛平談到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 問題。他表示,外界對中國的認識還停在過去,如今中國在專利保護方面已經取得積極進展。TCL先于其他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也吃到了不少苦頭。即便新一代中 國企業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走向世界,它們也必須承認中西文化差異,學習和了解國際市場規則。思愛普(SAP)實驗室全球事務總監諾依曼針對網絡安全話題表 示,安全問題往往能潛伏多年,而很多新生網絡企業和產品往往生命很短,因此中德雙方需要對信息安全進行持續討論,并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即“何為安全”。制 定統一標準,這是雙方需要走到的第一步和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