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裝置市場快速增溫,已吸引眾多業者競相投入,其中智慧手表更將是兵家必爭之地;此類新興應用產品類型,可望為中小尺寸顯示面板挹注新的成長動能,并成為今年面板產業演進趨勢中重要的新焦點。
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的出現,不但改變了人們生活習慣,同時行動化生活也代表著科技革新的開始。
如今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結合了傳統手機的通話功能以及多媒體平臺的功能,使得以往需要數個不同裝置(電話、傳真機、電視、收音機、PMP、游戲機及手表等產品)才能達到的功能,現在已能夠在一支智慧型手機上實現。
此外,隨著各項科技的進步,智慧型顯示隨身裝置也越來越多,例如智慧型手機、智慧手表、智慧眼鏡等終端消費性產品,逐漸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相對也帶來了更多的功能性與方便性。
目前全球顯示面板與觸控面板相關產品,最主要的出海口為下游的消費性3C產品。若以顯示面板尺寸大小來觀察,大尺寸顯示裝置目前主力是液晶電視(LCD)、液晶顯示器(LCD Monitor)、筆記型電腦(NB)等產品。
中小尺寸顯示裝置目前主力則是平板電腦(Tablet)、智慧型手機、穿戴式裝置(Wearable Device)等產品。
越來越多的3C科技顯示產品不僅有顯示面板,同時也結合觸控面板的操作。例如,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主要就是以觸控面板為主要的輸入介面。或是所謂的雙輸入介面方式,如結合了觸控面板之筆記型電腦,可以選擇傳統的鍵盤滑鼠操作或是以觸控方式來操作。因此可以看出,結合觸控功能的顯示器,可說是未來眾多科技產品主流趨勢之一。
目前看的到的智慧型穿戴式裝置(圖1),從頭到腳的應用可以說是相當多元,包含阿帕契戰斗直升機之智慧型頭盔、Google智慧眼鏡、蘋果(Apple)智慧手表、小米智慧手環、Nike智慧運動鞋等。
品牌智慧手表面板規格大車拼
目前全球主要的幾間智慧手表品牌大廠三星電子(Samsung)、樂金(LG)、索尼(SONY)、華碩(ASUS)、摩托羅拉(Motorola)、蘋果等,近期都陸續推出搭配不同尺寸大小之顯示面板的新款旗艦智慧手表。
由于智慧手表為輕薄小之可穿戴式顯示產品,因此可以觀察到此產品目前之主流顯示螢幕尺寸,皆使用小于2寸的圓形或矩形之中高解析度顯示面板。
三星推出的智慧型手表GearS,其顯示螢幕為2寸之矩形曲面SuperAMOLED顯示面板,并且同時整合了On-Cell結構之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解析度為480×360等級,像素密度為300ppi。事實上,三星之前也曾推出數款智慧型手表,不過必須要搭配其同品牌的智慧型手機才能使用,并且可能由于體積與續航力問題,實際上并未打開市場。
LG推出的智慧型手表GWatchR,其顯示螢幕為1.3寸之圓形P-OLED顯示面板,同樣為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解析度為320×320等級,像素密度達348ppi。
索尼推出的智慧型手表SmartWatch3,其顯示螢幕為1.6寸之矩形LCD顯示面板,同樣為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解析度為320×320等級,像素密度達283ppi。
華碩推出的智慧型手表ZenWatch,其顯示螢幕為1.63寸之類圓矩形AMOLED顯示面板,同樣為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解析度為320×320等級,像素密度達278ppi。
至于摩托羅拉推出的智慧型手表Moto360,其顯示螢幕為1.56寸之圓形LCD顯示面板,同樣為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解析度為320×290等級,像素密度達277ppi。
此外,品牌大廠Apple在2015年初推出的智慧型手表--AppleWatch,推出兩種尺寸大小之顯示螢幕款式。
其中較大顯示螢幕的為男款表,顯示螢幕為1.54寸之矩形AMOLED顯示面板,并且在其邊緣處為2.5D之曲面構造,觸控螢幕為回饋式之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解析度約為400×320等級,像素密度達332ppi。
較小顯示螢幕的為女款表,顯示螢幕為1.32寸之矩形AMOLED顯示面板,并且在其邊緣處為2.5D之曲面構造,觸控螢幕為回饋式之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解析度估計為400×320等級,像素密度達386ppi。
AppleWatch可說是Apple對于現在火熱的穿戴式市場所推出的新興顯示裝置產品回饋,對于目前全球市面上眾多的穿戴式顯示裝置產品,是否有機會能夠帶動另一波穿戴式顯示裝置的需求,有待后續觀察。全球品牌智慧手表面板規格比較,如表1所示。
全球智慧穿戴顯示裝置出貨量預估統計,以年為基準,觀察2012年之后,全球智慧穿戴顯示裝置產業發展趨勢。目前發展的眾多智慧穿戴顯示裝置,其主要訴求為輕薄小且可穿戴式,并且要能夠滿足待機/使用時間長等規格。因此目前智慧穿戴顯示裝置,大多設計為另外的智慧行動顯示裝置之延伸,例如智慧手表為智慧手機之延伸裝置。
智慧眼鏡、智慧手表、智慧手環三大主要產品可說是現在最為熱門的智慧穿戴顯示裝置,也是有機會帶動下一波顯示面板產業的成長動力之一。
估計2014年全球智慧顯示裝置出貨量約三千九百一十萬臺,年成長率約為49.8%;2015年出貨量可達六千五百九十萬臺,年成長率約為68.5%;至2016年出貨量上看一億八百九十萬臺,年成長率約為65.3%。全球智慧穿戴顯示裝置出貨量預估統計圖,如圖2所示。
五大面板發展趨勢成形
2015全球顯示面板產業,有幾個新趨勢正在陸續發生中,包含高解析度顯示面板之遍地開花、面板之新技術與新材料導入、整合式觸控技術普及化、智慧行動顯示裝置大爆發與顯示面板產業版圖新遷移等五大新趨勢。
由此也可以觀察顯示面板產業的未來趨勢走向,回顧2014年可說是顯示面板產業之豐收年,除了各尺寸的面板價格全面上揚之外,包含液晶電視、液晶監視器、筆記型電腦,以及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所使用的顯示面板,年增率達到2%,是近年來較少見的價量齊揚之的良好表現,也代表著顯示面板產業的持續需求。
高解析度顯示面板遍地開花
現有的顯示面板終端產品,估計都將會由低解析度顯示面板,逐漸朝向高解析度顯示面板升級。
在大尺寸顯示面板方面,可以液晶電視為主要產品代表。目前液晶電視之顯示面板主流技術為全高畫質(FullHD,1,920×1,080)解析度,而更高階的液晶電視會使用4K超高畫質(UltraHD,3,840×2,160)解析度的顯示面板,4KUHD液晶電視自2014年開始已經逐漸導入全球市場,估計2015年全球滲透率將有機會突破一成。
此外,TN面板隨著4K解析度螢幕有再度受到矚目,雖然TN面板的可視角度不如現今的廣視角TFT-LCD,但是具備反應速度快與價錢便宜,剛好可以抵消4K解析度面板的高價因素,因此使用TN面板,對于有追求平價的消費者而言,不失為一個折衷的好方法。
在中小尺寸顯示面板方面,可以智慧型手機作為主要的產品代表,其顯示面板之主流尺寸為5寸大小,而現階段市場上的各家旗艦產品都會支援FHD解析度,甚至少數更高階款達到更高的QHD(QuadHD,2,560×1,440)解析度。
因此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不論顯示面板的尺寸是大或小,高解析度都會是未來的趨勢。顯示面板解析度比較,如表2所示。
新面板技術與材料導入
顯示面板與觸控面板都有新興技術的導入。在顯示面板方面,各項新興顯示技術,包含LTPS、IGZO/MetalOxide、QuantumDot等新興顯示技術的逐漸導入。
低溫多晶矽(LowTemperaturePolySilicon,LTPS)顯示技術可以提供中小尺寸面板更高的解析度,能夠用于FHD高解析度智慧型手機之顯示面板。
金屬氧化物(IGZO/MetalOxide)顯示技術可以提供中大尺寸面板更高的解析度,能夠用于4KUHD高解析度電視之顯示面板。量子點(QuantumDot)顯示技術,能夠提供奈米等級的光學薄膜應用在背光模組上,使得LCD顯示面板畫質更加接近高畫質之AMOLED顯示面板。
在觸控面板方面,最主要是尋找所謂的透明導電層(TransparentConductiveOxide,TCO)取代材料。由于目前在各種領域廣泛使用的透明導電層材料--銦錫氧化物(IndiumTinOxide,ITO),受限于產能價格等問題,以及無法彎曲等因素,因此各家廠商紛紛尋找可以取代ITO的替代材料。
目前正在發展中的幾項透明導電層新材料,在未來都有機會逐步導入量產,如石墨烯(Graphene)、奈米碳管(CarbonNanoTube,CNT)、奈米銀線(SilverNanoWire,SNW)、金屬網格(MetalMesh,MM)及聚合物PEDOT-PSS等新興材料。
以上提及的這些新興透明導電層材料,可望能解決可彎曲、黃化、透明度、霧度、導電性、耐酸鹼性與耐用性等功能問題,若價格也能夠有效降低,將來就很有機會用來取代現有的ITO材料,更能普及化與大眾化面板相關產業。透明導電層取代材料特性比較,如表3所示。
整合式觸控技術普及化
由于目前觸控技術已經成熟,隨著整合內嵌式觸控技術逐漸成熟化,估計在未來外掛式觸控技術將會走向式微。目前觸控面板發展將朝向薄型化、輕量化與廉價化等趨勢,因而產生新興觸控面板技術。
觀察觸控面板結構歷經由多層結構,再逐漸減薄化到單層結構,最后到內嵌化與整合化之觸控面板結構。
觸控面板技術發展趨勢,依據不同的觸控技術與不同的結構,包含早期至現在通行的雙層玻璃(Glass/Glass,G/G)結構、玻璃雙層薄膜(Glass/Film2,GF2)結構、玻璃單層薄膜(Glass/Film/Film,G/F/F)結構、單片玻璃解決方案(OneGlassSolution,OGS)結構、表嵌/內嵌式(On/In-Cell)結構等不同的構造。
比較這幾項不同結構的觸控面板技術,可以進一步了解其優缺點,做為參考設計相關終端產品的依據。
例如G/G結構,早期普遍應用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上,但是由于消費者希望擁有更輕更薄的機種,因此相關廠商后續推出采用更輕更薄的GF2結構之平板電腦,以及更輕更薄的OGS結構之觸控筆記型電腦,甚至最輕薄的On/In-Cell結構之智慧型手機。
因此,可以觀察到目前各項觸控面板技術,都各自有相對應到的終端科技電子產品,且受限于技術與成本,并無完全可以取代對方的觸控面板結構技術,可以說是各擅勝場。
再來比較這幾項不同結構的觸控面板技術之優缺點。首先是以觸控結構與厚度來做比較,量測整個觸控與顯示模組之厚度,可以觀察出由于兩片玻璃厚度的關系,使整體G/G結構的厚度最厚。
其次為使用一片保護玻璃與一片薄膜的GF2結構,由于薄膜厚度較玻璃更薄,因此GF2結構比G/G結構稍薄。
再來是更薄的OGS結構,由于只使用單片保護玻璃,因此在厚度上可以做到最薄的外掛式觸控面板結構。
至于觸控感測器已經整合進顯示面板模組內的內嵌式On/In-Cell結構,是目前最薄的觸控面板結構。
再來是以厚度與重量來做比較,目前趨勢是往更輕更薄來做發展。由于G/G結構特性為兩片玻璃厚度的關系,因此會最厚且最重,現在越來越少廠商會采用這種方式,因此未來G/G占比有下降趨勢。
GF2結構相對G/G結構更輕更薄,越來越多廠商會采用此GF2方式,因此未來GF2占比有上升的趨勢。OGS結構由于只有一片玻璃,因此結構會較G/G為弱,可能會須要做二次強化來加強結構,適合在較不要求強度的方案,未來也是有成長機會。On/In-Cell結構為內嵌式,為最輕薄之終極方案,但是受限于良率,技術還須突破。
還有以光學及其他方面來做比較,上述這幾種觸控面板結構會對其光學特性有所影響。
G/G結構的穿透率約90%,反射率約4.5%,特性為最厚且最重。GF2結構為一片保護玻璃與一片薄膜,但是由于薄膜材質的穿透率一般會較玻璃來得差,因此GF2結構的穿透率約88%,反射率約10%,GF2結構相對于G/G結構穿透率略差。
由于OGS結構為一片玻璃,因此穿透率會較薄膜材質之GF2結構高,OGS結構穿透率大約92%,反射率約5%,但是結構會較G/G結構為弱,同時穩定性和平整性也較差。
至于On/In-Cell結構,因為本身為內嵌式顯示面板之構造,毋須外掛觸控模組,因此光學特性佳,On/In-Cell結構穿透率大約92%,反射率約5%,但是主要受限于制程上CF與TFT之良率。
最后是以觸控感測器(Sensor)生產成本做比較。成本因素對于相關終端產品廠商而言,在設計產品上是相當重要的考量因素。G/G結構為兩片玻璃,材料成本較高;GF2結構用一片保護玻璃與一片薄膜,成本較G/G結構低;雖然OGS結構只有一片玻璃,不過須要做二次強化來加強結構,制程成本較高。
On/In-Cell結構為整合到顯示模組之內嵌式,其成本主要受限于制程良率,未來有機會再進一步的降低。觸控面板結構演化趨勢圖,如圖3所示。
智慧行動顯示裝置大爆發
2014年最熱門的議題之一可說就是智慧行動顯示裝置。包含智慧眼鏡、智慧手環、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各式不同終端產品,隨著時間越長,有越來越多的相關廠商陸續進入此市場。
現階段的智慧型手機可以說是一個集大成的光電科技代表性成果展現產品,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顯示裝置大量出現在生活之中,其中的高解析度螢幕面板,將隨著提供更清晰畫質與觀賞效果的高解析度面板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以使用中小尺寸顯示面板之終端產品智慧型手機為光電科技代表,可以觀察到此產品在2014年之主流顯示螢幕尺寸,皆使用5寸的高解析度顯示面板。歷經數年高速成長率之后,智慧型手機市場現在已經有趨緩的現象,不過仍舊是最重要的智慧型行動顯示裝置。
2014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約十一億九千六百萬支,年成長率約為25%,預估2015年出貨量有機會超過十三億支,年成長率約為11%。
顯示面板產業版圖新遷移
隨著中國大陸市場與相關面板廠商逐年壯大,兩岸之間的競合關系日趨緊張。
若臺灣與中國大陸能夠互相合作,實現雙贏互利的藍海市場,建議可在幾個方面進行攜手合作取代競爭關系,其中包含資本、技術、供應鏈及下游終端品牌等四大領域。
若兩者互相競爭,造成雙輸的紅海市場情況,實為兩岸最差狀況。2015后中國大陸次世代面板廠產能逐漸開出,包含京東方(BOE)、華星光電(CSOT)、中電熊貓(CEC-Panda)三家中國本土面板廠商,以及三星顯示器(SDC)與樂金顯示器(LGD)兩家外國廠商,總共八條8.5代線面板廠,估計在2015年末將有機會全部開始量產,估計總共可以提供超過每月六十萬片玻璃基板之量產供給能力。
屆時全球的面板供應版圖與占有率將可能會再次重整,而中國面板廠商之自給率,可望能夠逐步地提高。2015年中國大陸次世代面板廠產能預估,如表4所示。
搭配高解析度/高畫質之顯示面板與觸控面板的各式智慧顯示裝置與穿戴顯示裝置,將與物聯網產業逐漸結合在一起,形成各式新興應用與服務,也將在未來促成相關光電科技產業的茁壯發展。
上述五大面板發展新趨勢將很有機會再次刺激其中上游的面板產業呈現更進一步的成長,如此也能夠充分反映出未來顯示面板的發展趨勢。
目前全球顯示器面板產業在量產方面,可說是由南韓與臺灣所主導,加上日本的關鍵性材料與零組件之再興起,以及中國大陸相關廠商與市場的崛起,都在在加深了全球顯示面板詭譎的產業與市場關系。
其中介于日韓中等大國競爭之間的臺灣,所處的地位相當的微妙,將來走量產力拼中國大陸已不可行,當須智取借力使力,方能在未來力抗群雄強敵逐鹿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