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工業4.0和機器人熱的洗禮,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機器人時代,一般只能在電影出現的場景,慢慢的向我們走來,會端盤子的機器人、主持婚禮的司儀機器人、會做刀削面的機器人廚師,機器人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似乎這只是個噱頭而已,機器人真的離我們很近嗎?
距離強人工智能時代依舊遙遠
當機器人熱席卷世界的時候,關于人工智能的話題也是處于風口浪尖的位置,機器人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人工智能會毀滅人類?等一些話題層出不窮。眼下火熱的人工智能研究絕不僅是計算機學科一家之言,而且涉及心理學、物理學、腦科學、社會倫理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可以說是一塊最廣泛的跨界研究領域。而每個領域的研究者,都在試圖從自己的理論原點出發,解釋人工智能的當下和未來。
1972年,哲學家波普爾在其出版的《客觀知識》一書中,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波普爾把物理世界稱作“世界一”,它包括物理的對象和狀態;把精神世界稱作“世界二”,包括心理素質、意識狀態、主觀經驗等;把客觀知識世界稱為“世界三”,則是指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
由此可以推測人工智能機器人是很難達到人類獨立意識的境界的,對于科學巨擘霍金博士反對人工智能似乎是危言聳聽了。
現階段的人工智能處于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BOTTOM-UPAI),強人工智能觀點認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REASONING)和解決問題(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機器,并且,這樣的機器能將被認為是有知覺的,有自我意識的。強人工智能可以有兩類:類人的人工智能,即機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維一樣。非類人的人工智能,即機器產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樣的知覺和意識,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樣的推理方式。弱人工智能(TOP-DOWNAI),弱人工智能觀點認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REASONING)和解決問題(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機器,這些機器只不過看起來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擁有智能,也不會有自主意識。
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并且一般認為這一研究領域已經取得可觀的成就。強人工智能的研究則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下。
雖然眾多電影渲染人工智能毀滅人類,但是現階段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還沒有這種能力。各國推行的機器人戰略也是把重點集中在工業領域,雖然服務機器人市場份額也很大,但是服務機器人真的能給我們的生活多少改變呢?此類機器人的智能又是多高呢?
機器人離我們的生活貌似很近,其實真正的強人工智能卻離我們很遠,機器人時代離我們依舊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