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這個話題自移動醫療的風口來臨后,總是被提起,也往往成為各大論壇、會議、活動討論的“熱門話題”。
誠然,互聯網+有助于分級診療中各級醫院的協做,有助于推動雙向轉診,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與質量,醫療資源運行效率,促進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通過信息共享,有望實現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合理分工,共同承擔醫療重任。
但,互聯網+醫療,真正落地仍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仍需上下求索。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巡視員廖新波認為,“互聯網+”可以倒逼增量數據的共享,但需各方互認檢查結果。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副院長黃飛華認為,互聯網醫院的發展,仍需法律、政策層面更完善的保障,推進醫、藥、配送等環節的閉合。廣東省網絡醫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院長田軍章,力挺互聯網+對醫療資源的整合功力,實現從診所到醫院的閉合。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計算機應用與管理科主任陳金雄認為,“互聯網+醫療”,信息共享需要“尊重”,尊重醫生的知識產權,尊重患者的隱私。香港艾力彼管理學院院長劉平認為,“互聯網+”不可能取代醫院,而是把醫療服務去中心化和扁平化,使患者和醫生能夠快速交互。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同樣贊同“互聯網+”不會讓醫院重新洗牌,在巨大的制度成本面前,有效可行的路徑是在現有實際中實踐,逐漸實現醫療模式的變化。
“互聯網+”倒逼改革
國家衛計委李斌主任提出借助互聯網+推動醫療改革進一步發展。“互聯網+”在醫改中可以發揮什么作用,如何倒逼“單位人”的改革,促進信息互補;如何推動分級診療與雙向轉診中;如何借助“互聯網+”促進各級醫院、醫療機構的資源整合。這些探索正在進行。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巡視員廖新波:
我認為互聯網這一匹狼悄悄進入了我們醫療機構,無論是支付系統還是藥品流通。去年也許是互聯網在醫療領域洶涌澎湃的一年。但是是不是碩果累累呢?大家已經提出一個質疑。
“互聯網+”可以幫我們實施很多政策,互聯網技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衛計委主任李斌提出一個“倒逼”,倒逼什么?倒逼“單位人”改革,倒逼行政的技術準入的障礙,還有支付制度的改革。
倒逼的另外一個關鍵點是信息的互補,倒逼增量數據的共享。比如說醫改提出第三方影像中心,假如第三方影像存在的話,關鍵是結果互認,結果互認更多是一種行政和法律的概念,現在是三甲醫院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為什么只有三甲醫院的結果才能互認呢?假如說,我們行政允許第三方檢查檢驗中心的出現,而且通過質量認證監管,嚴格的用度手段來進行,有什么理由你不承認我的結果。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副院長黃飛華:
互聯網對雙向轉診和分級診療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利用互聯網技術,第一是可以分診,還可轉診。第二,有些問題在線上直接解決掉。可以依靠互聯網定期開展培訓、宣教,提高了鄉村的醫療技術水平,對于把患者留在當地也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互聯網能夠方便患者,資源共享,效率更高,質量更高,更方便解決一些在分級診療過程中百姓關心的問題。
我們在籌辦互聯網醫院過程中碰到的一些問題,確實不那么容易解決。
第一個問題是法律法規上的問題,比如說電子處方認證認不認可?不是說可以,也不是說不可能。但是,理論上要簽名,真的放開的話確實會碰到一些問題。這個問題也不是醫院能解決的,可能要靠我們大家全社會共同去推。
第二個問題就是政策層面,怎么支付?自費還好辦,醫保怎么辦?如果一個互聯網醫院沒有辦法支付是不成為互聯網醫院的。我網上看病線下去配藥,這個鏈沒有形成閉環。醫保能不能綁定?這個就會推動互聯網醫院發展,也可以推動醫改和雙向轉診的進程。
第三個方面的問題就是藥物配送。藥物配送,誰審單?誰配送,還有這么多醫生參加,還有縣、鄉、鎮等各個層級參與,機制問題是非常難以短期解決的。這些機制我們也積極探索中,確實非常難。我相信如果我們的設想最后能夠成功,那確實做出非常大的探索性的貢獻,也能夠很好推進整個醫改,以及雙向轉診和分級診療。
廣東省網絡醫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院長田軍章:
網絡醫院發展到今天正好是一年半的時間,到現在也經歷了很多事情。我們認為互聯網醫療是什么樣的狀態?和我們做互聯網公司有差異。我認為互聯網醫院是渠道互聯網+資源。為什么我們有很多互聯網企業要做線下,找醫院做加盟。我們認為互聯網醫療的資源必須有醫院加盟。到目前為止,核心資源就是好醫生,但好醫生是屬于公立醫院,而且醫院的醫生特別是大醫生是非常忙的,醫生每天看門診,一天最少70多個,多的100多個,還有手術和其他事情,還要科研,他沒有時間在網上給你做這個事情,確實沒有。
這樣的話,互聯網醫療沒有好醫生沒有辦法發展下去。我們就想把醫院聚合起來,醫院專門成立部門來做這個事情,每個醫院提供一些醫生出來,然后后臺做支撐配合。沒有醫院方的資源整合,很難做到從診所到醫院的閉環。配送,就是靠藥店,藥店資源整合了,就可以配送。
還有一個資源是村醫,是非常必須的資源。農村人口占了中國人口的一大部分,面向農村的醫療靠誰?只有靠我們的廣大村醫。如果把我們的平臺提供給村醫,村醫的水平也會提高,而且也可以通過村醫把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出去。把平臺整合起來,這才有可能把這個事情做好。
“互聯網+”落地要多久
互聯網+的推動力,真正見功效要多久?盡管,互聯網+醫療,在探索的過程中,路徑有多種,模式不唯一,產業的發展也如火如荼。但在落地的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正面和解決。如何界定與保護信息共享中的信息知識產權、患者隱私權,如何尋求一種腳踏實地、又前瞻的路徑,這些都在探索。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計算機應用與管理科主任陳金雄:
病人隱私問題非常重要。客觀來講,搞信息化,就要保證信息安全問題。但安全性和方便性一定是有矛盾的,這個沒有辦法,我們只能在盡可能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去實現信息的有效共享,去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有幾塊信息共享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病歷的問題,病歷涉及到醫生知識產權或者是醫院知識產權。這一塊內容,特別是一些新的診療手段,醫生肯定不愿意把病歷拿出來,因為這個涉及到一個知識產權的問題,肯定要保護它。第二,肯定是病人隱私的問題;第三當然還涉及到其他的一些問題。
怎么辦呢?我認為還是尊重的問題。這個權利給誰?權利給誰最關鍵?一部分是醫生,要保護醫生的知識產權。最好能有一個法律的框架來解決這個問題。屬于病人的信息要給病人,由病人委托誰來保管,在信息系統設計的時候要有知情和確認的環節。如果信息一點都不共享,那大數據就是空話,病歷共享、雙向轉診都是空話。當然病人把信息委托第三方機構的時候,就必須要保證他們的隱私,這是最關鍵的一點。
做科學研究怎么辦?可以把病人隱私的內容、個人的信息等一些和研究無關的內容隱藏掉,不會影響做研究。這里面一定要職責、權限和相應的流程搞清楚。
香港艾力彼管理學院院長劉平:
互聯網院內互聯,現在就是互聯網+醫療,醫療+互聯網。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提高了,覆蓋了整個診療環境。臨床數據之間的傳輸、交換、整合保證了醫療服務的連貫性和透明度。醫院轉型的需求,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端和大數據,將對高品質診療、個性化、智能化醫療服務發揮關鍵作用。
實體醫院的院際互聯,通過院際互聯有效推動分級診療,保證不同層級醫院之間的合理配置資源。醫院間互聯要求信息的同質性,這個是很重要的。
互聯網+醫院:互聯網+不可能取代醫院,而是把醫療服務去中心化和扁平化,使患者和醫生能夠快速交互。
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基礎:用戶對移動醫療健康領域的需求,20年以后有8萬億的市場,這里面的保健養生、健康監測多一點。中國醫療行業的前景非常大,2012年到2015年增長了50億,2017年可以達到80億,2018年可以達到95億,然后這個數量一直都在漲。
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總體狀況:除跨疾病領域的醫療APP以外,2015年單一疾病領域垂直類APP成為最熱門的是糖尿病管理、醫學美容、母嬰生育、口腔和中醫等。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主要模式,用戶基數大,商業化程度較高的母嬰婦兒互聯網醫療項目為例,現階段一共有幾一種渠道。電商包括有保險公司,B端合作,硬件、線下診斷、社區電商。電商從2013年早今年是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第一。中國的電商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所以電商是將來的一塊市場。
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主要模式:一個是互聯網+醫療,一個是醫療+互聯網。互聯網醫療O2O平臺是2015年出現的全新混合業務模式。從將來的前景是非常好。縱觀國內的BAT在醫療市場布局,第一是線上,線上看病,提供醫療資訊,養生資訊等。第二的是線下到線上,線下網絡問診、掛號、付費。第三階段是線下到線上,預約光掛號、線下服務等等。最終實行互聯網閉環。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
互聯網不能讓醫院重新洗牌:互聯網優化效率、改善體驗還是在原有的醫療體系下,是一種迭代,一種升級,而重新洗牌并非如此,重新洗牌是借助互聯網,或者是某一項先進的革命性的技術,讓醫療模式在短期快速的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我認為這種機會中國不存在,為什么?巨大的制度成本,已經把技術的紅利、資本的紅利、市場的紅利吃掉了。我們看到移動醫療很好,可以手機支付。收發紅包就是一種支付,但是在醫療行業,現在哪怕移動支付一個掛號費都實現不了,為什么?不跟醫保掛鉤。所以這種巨大的成本是我們今天共同面對的。我很希望能夠洗牌,可是在巨大的制度成本面前,我們需要找到更可行的方式,用一種符合我們現有的體制,在制度沒有變化的情況下我們先做推動,在此基礎上逐漸實現醫療模式的變化,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