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如何破解光纖線路資源有限與信息量無限增長的矛盾?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可能的解決方案:科學家首次在信道容量上實現了對經典通信的超越,在20公里的光纖線路中實現了量子指紋識別。
該成果由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李力等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物理學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應用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光通信網絡的業務量正在以指數級的速度迅速增長。在光纖線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傳遞最少的信息、提高光纖信道容量,是目前光通信學術界和工業界面臨的核心問題。
據介紹,量子通信復雜度研究利用量子力學的疊加原理,可以用量子信道提供更高的信道容量,其中一個重要的應用就是量子指紋識別。指紋識別主要應用于遙遠雙方的信息比對,假設需要比對的信息量為100個單位,經典的指紋識別方法需要傳送的最小信息量為10個單位,而通過量子指紋識別方法,利用量子力學的疊加原理,在理論上僅需傳送2個單位的信息量就可以。
量子指紋識別理論早在2001年就被研究人員提出,但受限于各種技術條件,國際上以往的實驗都未能突破經典方法的極限。潘建偉與合作者的這次研究,最終實現了傳輸信息量相比經典極限降低84%的量子指紋識別。該實驗不但是世界上首次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也是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量子信道容量相比經典信道的優越性。
該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認可。《物理評論快報》審稿人稱贊這一實驗為“提供了量子秘鑰分發之外的量子信息的重要應用”;國際著名量子通信專家Norbert Luetkenhaus認為,“這項研究將開啟其他很多(量子通信)方面的應用”。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