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了解過關于人工智能的各種觀點,那么可能會非常擔心“超級智能”,或者說“殺手人工智能”的出現。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近期刊登了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CEO、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奧林·艾奇奧尼(OrenEtzioni)的文章,分析了超級人工智能出現的可能性。艾奇奧尼的研究結論是,超級智能在可預見的未來還不會出現。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發表的文章與報告觀點基本類似,以下為文章全文:
如果你了解過關于人工智能的各種觀點,那么可能會非常擔心“超級智能”,或者說“殺手人工智能”的出現。近期英國《衛報》警告稱,“我們就像是在玩炸彈的小孩”,《新聞周刊》則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到來,有可能徹底消滅我們”。
在伊隆·馬斯克(ElonMusk)和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等人觀點的支撐下,許多媒體都有過這樣的報道。實際上,這種觀點來自一個人的研究成果:英國教授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Bostrom),哲學著作《超級智能:道路、危險和策略》的作者。
博斯特羅姆是牛津大學哲學家,而對風險的量化評估則是保險精算學的領域。他或許被認為是全球首位“精算哲學家”。考慮到哲學是一種概念論證學科,而風險評估則是由數據驅動的統計學工作,因此這樣的頭銜顯得很矛盾。
那么,數據告訴我們什么?2011年,作為希臘人工智能協會的成員,博斯特羅姆參加了在希臘塞薩洛尼基舉辦的“人工智能哲學和理論”大會。當時,他整理了4項調查的結果,并給出了人腦水平人工智能在不同時間點出現的可能性:
2022年:10%。
2040年:50%。
2075年:90%。
關于人腦水平人工智能的發展,博斯特羅姆撰寫了一份300頁的哲學論證,而這4項調查是最主要的數據來源。
為了更準確地評估行業領先研究者的意見,我尋求了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AAI)會士們的幫助。這些研究員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而持續的貢獻。
2016年3月初,AAAI幫我發出了一份匿名調查問卷,向193名會士提出了以下問題:“在他的書中,尼克·博斯特羅姆將超級智能定義為‘在各個實際領域,包括科學創造力、一般常識和社會技能等方面,比最出色人腦還要更聰明的智能’。你們認為,我們何時將會看到超級智能?”
在隨后的一周多時間里,80名會士做出了回復(回復比例為41%)。他們的回復總結如下:
92.5%的受訪者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超級智能不會出現。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許多會士書面內容的支持。
即使調查是匿名的,44名會士仍決定實名回復。這其中包括深度學習先驅吉奧夫·辛頓(GeoffHinton)、來自斯坦福大學的圖靈獎獲得者埃德·菲恩鮑姆(EdFeigenbaum)、領先的機器人專家羅尼·布魯克斯(RodneyBrooks),以及谷歌的皮特·諾維格(PeterNorvig)。
受訪者也給出了更多看法,摘錄如下:
“可能還需要超過25年時間。更有可能還要幾個世紀。但不可能永遠無法實現。”
“我們正在與人腦數百萬年的進化展開競爭。我們可以編寫單一目的程序,匹敵人類,有時甚至勝過人類。然而,世界并不是由多個單一問題組成的。”
“尼克·博斯特羅姆是職業恐慌傳播者。他的研究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尋找人類的現存威脅。他在各種地方都能看出威脅來。我傾向于將他稱作人工智能領域的特朗普。”
這種調查的科學價值有限。問題表述和受訪者的選擇都可能會對結果帶來影響。然而,這也是博斯特羅姆參考的一種數據來源。
另一種研究方法是根據人工智能當前的發展去推斷未來的趨勢。然而這也很困難,因為我們還無法確定當前人腦水平智能的量化指標。我們已經在象棋和圍棋等領域實現了超級智能,但正如艾倫研究所的研究顯示,我們的程序在美國8年級科學考試中還無法及格。
關于人工智能我們有很多方面的擔心,無論是對就業崗位的影響,還是自動化武器系統,甚至超級智能的潛在風險。然而,當前的數據并沒有表明,超級智能將在可預見的未來誕生。與此同時,悲觀預測通常沒有看到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幫助,例如預防醫療失誤和減少汽車事故。
此外,人類未來有可能與人工智能系統合作,開發出共生的超級智能。這將與博斯特羅姆設想的有害的超級智能存在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