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無成本復制的能力和持續向前進化的能力是人類自身所無法比擬的?!痹诳拼笥嶏w研究院院長胡國平眼中,人工智能的無窮魅力就在于此,“人類智能無法復制。即使你是英語大師的兒子,單詞也要自己重新背誦,這就是人類智慧進步最大的障礙?!倍斯ぶ悄懿灰粯?,人工智能是一種技術,是一種機器智能。一旦某一個機器具備97%的語音識別正確率,那么世界上所有機器原則上都可以具備這樣的正確率。不管是哪個公司再繼續研發下一代語音識別技術,他一定站在97%的指標之上,無成本復制和持續向前的進化能力是人工智能相對人力智能來說非常大的優勢,這也是“人工智能威脅論”的主要來源,因為人工智能進化的速度超過人類至少一萬倍。
“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博士、自然語言處理及人工智能專家,曾是Google研發人員,開發了一款機器翻譯開源軟件。某種程度上,這段經歷充當了李志飛回國創業的敲門磚,“2012年10月,從硅谷Google總部回中國創業,我是第一個?!?/p>
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留在硅谷,李志飛說,相對于技術突破本身,他更感興趣的是技術的應用,況且“如果在硅谷,我們也許會慢一點。”
回國后,李志飛的“出門問問”很快就吸引到了第一筆融資,微信公眾號、APP等都馬不停蹄地做出來了,但李志飛發現,這不是他想要的東西。一段迷茫之后,李志飛決定做智能硬件,從智能手表Ticwatch開始一直做到問問魔鏡Ticmirror、問問魔眼Ticeye。他說,過去12個月,出門問問營收做了1.5億左右,在未來12個月,可能做到三四億人民幣,這是很容易的。
“你可以想象把你的帶數據聯網的手機放在了智能后視鏡產品上,可以導航、聽音樂和做行車記錄儀等,以最小的改裝給你的愛車全面升級?!崩钪撅w對他傾情投入的智能車載后視鏡化身為“問問魔鏡Ticmirror”很有信心。
李志飛最拿手的是智能語音交互技術,這讓魔鏡Ticmirror輕松實現語音快詞互動,你可以用“熱詞+命令”一句話完成從指令到執行的過程,在地圖內不需說出“你好問問”的喚醒交互,可以直接說“查看全程”、“3D模式”等語音快詞,直達相關功能。同時,對話過程可以隨時打斷,在魔鏡播放音樂以及進行語音播報的時候,你可以隨時進行新的語音指令。除了語音之外,你還可以通過簡單的手勢動作實現喚醒、聽音樂切歌、拍照等功能。如果行車過程中遇到緊急情況,如車距過近、并線壓線等,魔鏡還能智能提示……
人工智能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工業革命將人類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信息技術把全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人工智能則是要將人類從繁重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后一個需要靠人類自身智慧去攻克的革命。
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看來,人工智能階段又經歷了三次浪潮:計算智能時期,機器能算會存;感知智能時期,機器的視覺、聽覺可以超過人工;未來的核心是認知智能,以語音和語言為入口的認知計算,是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科大訊飛就是在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認知計算領域取得了令全球矚目的成果。
劉慶峰認為,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基于神經網絡領域的全新進展,以深度神經網絡為基礎,以大數據、云計算后臺為運算平臺,基于移動互聯網源源不斷地把各種訓練數據收到后臺,“所以我們認為,以目前的時間節點,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大潮,已經切實到來了。”
今年3月,阿爾法GO戰勝李世石,是因為它在此之前進行了密集學習,通過和李世石對弈,它的棋力又大長,有人笑稱,讓阿爾法GO失敗的惟一方法就是讓它一直和臭棋簍子下棋??拼笥嶏w目前正和教育部考試中心合作,未來有望進行機器閱卷,劉慶峰表示,機器只要學習了500份專家改過的卷子,可以改其他幾十萬份卷子,綜合的效能已經超過人工水平。不僅僅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有用武之地,在醫療行業,人工智能在學習頂尖的醫療專家的知識和已經有的就診案例后,有可能超過一線全科醫生;在法院系統學習過大量的司法大數據后,就可以對一線法官的判案給予參考和幫助。
可以說,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能力讓人望而生畏,因為它們在學習過頂尖專家的專業知識以后,將來就能達到一流專家的水平,從而超過90%的普通專業工作者。2015年10月,麥肯錫有一份報告,將來45%的當前的知識活動是可以被自動化的。美國科學雜志今年初給出的判斷是,到了2045年,全球50%的工作崗位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的機器來替代,中國是77%,也就是說,未來的30年之內,在中國每四個工作中會有三個由人工智能來替代。
現在人工智能已越來越多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比如現在人們不再夜觀天象,而是直接用天氣預報這樣有效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前人們還會記憶相關地址和路線,現在都直接用地圖導航。原來只是習慣于拼音輸入法,后來習慣于手寫輸入法,現在越來越習慣語音輸入。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可以通過語音和車、家電、家居進行自然交互。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虛擬助理,人們對人工智能會越來越習以為常。
人工智能,還能影響房價?
面對人工智能的迅捷發展,有人擔心未來人工智能會替代人類,對此人工智能專家李志飛認為,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這些偏感知層面的都能做得到,但真正難的是理解和思考。
人類制造出一臺機器能夠思考,甚至超越人的智商,讓大家去協作,這是非常難的。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們對人類的思考活動原理的理解還很少。所以,也就很難發明一個傳感器去把大腦的思考活動都數字化。
“就算你能把所有智能活動都數字化,當今的存儲,傳輸,計算的帶寬都不夠。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今天你拍一個照片然后分享到朋友圈,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數字化,傳輸存儲計算的過程。但如果要把你一天視覺活動都數字化,那就需要成千上萬的照片,這個時候帶寬就成問題了,更別說視覺只是人類的智能活動很小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我們每天有無數的想法,如果把這些信息數字化起來,這會需要非常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正因為目前我們對人類的思維活動還不太了解,不能數字化這些活動,而且現在的存儲傳輸計算也沒有足夠的帶寬去處理這些活動,所以很難造出一個機器能有人類一樣甚至更好的思維能力。除了這些底層的數字化建模外,今天的機器還缺少簡單的直覺和復雜的推理,因此人工智能代替人類是極其遙遠的。
但人工智能改變人類的生活卻是不爭的事實。有業內專家表示,如果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真的落了地,那一定會影響就業。特別是各個知識崗位的初級職位就業者,有可能飯碗不保,比如幫著大律師整理案卷的初級律師,幫著主刀醫生處理病人資料的初級醫生,幫著媒體寫通用稿件的初級新聞工作者等,這些人原來從事的是智力勞動,但由于他們的工作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未來這些人可能重回體力勞動者行列或進入服務行業。
還有人樂觀地認為,未來有了人工智能,那么人類就可以享清福了,出門自動駕駛,畢業考試帶個人工智能系統,眼鏡自動掃描題目,手機自動出答案,筆尖自動寫答案,會不會這樣呢?
業內專家、投資人王玉泉說,不管怎么變,人類社會的分配機制“多勞多得”不會變,如果人工智能把一切都干了,那人的收入從何而來,一個普通人靠什么賺錢呢,因此他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恰恰會造成人類社會的進一步分化,掌握了人工智能的人會占有更多資源,而那些固步自封保守不變的人,就有可能沒有飯吃。此外面對人工智能提供的普通服務,積極進取的人就會利用自動駕駛節約出來的兩個小時來學習提高,而有惰性的人可能就會白白浪費這兩個小時,這樣兩種人在未來的結局也可能不同。
還有人腦洞大開,人工智能這類科技的發展可以降房價么?行業觀察家李智勇表示,科技的發展到底是有助于催生越來越中心化的大城市,還是說讓城市可以去中心化?答案如果是前者,那科技就是助推中心區域房價上漲的力量,如果是后者,那科技的發展就是站在高房價的對立面的。到現在為止經濟發展一直都是在促進中心化。一個地方配套越完善,那經濟越發達;經濟越發達,配套也越完善??梢灾v經濟發展,城市中心化和高房價三者間有種必然聯系。
但人工智能等科技似乎是站在高房價的對立面的。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足夠發達,那異地辦公就成為可能,高質量教育也不再依賴于總是供給不足的教師資源,高質量醫療也會與地域解綁。那樣一來人們隨便在哪里都可以獲得工作以及高質量的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那他為什么需要住在高房價的地方呢。
在李智勇看來,未來的人口分布始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超大城市進一步擴大,同時三四線城市和鄉村逐步消失。一種則是人口相對均勻分布,每個人可以找到他喜歡的地點,雖然遠離繁華但也生活的極為便利。
“目前來看,人工智能這類科技似乎是站在后者一邊。”李智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