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制約
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以下簡稱“四基”)構成了整個工業的基礎能力,這些基礎環節的缺失造成我國工業長期依賴進口,工業基礎能力的問題解決不好,導致整個制造業的提升受到制約。從基礎材料方面,我國在高性能不銹鋼和鎳基合金兩種材料領域的產量遠遠無法滿足國內發展的需要,目前世界高性能不銹鋼產量約為30萬噸,而中國產量只有1萬噸。長期以來,我國缺“核”少“芯”的問題一直存在。目前國內近八成的芯片依賴進口,其中高端芯片進口率超過九成,芯片也超過石油成為國內第一進口大戶。在2015年銀行卡“磁條卡換芯”工作中,僅荷蘭恩智浦一家公司就占據我國超過95%的市場份額,剩余市場也被德國英飛凌與韓國三星等國際巨頭瓜分。在軟件方面的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基本上都由國外掌控,光纖光纜生產所需的四氯化硅等關鍵材料嚴重依賴歐洲和日本企業。其他基礎零部件也是如此,例如滾動軸承的40多項國際標準沒有一項是我國軸承行業主持執行或參與制定的,甚至圓珠筆頭上的‘圓珠’也仍然需要進口。
二、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成為產業升級的瓶頸
我國核心關鍵技術的缺失也導致我國長期停留在“引進”階段,這些技術無法突破也必然使得我國的制造一直徘徊在生產組裝和簡單擴大再生產的發展模式上,大部分利潤也進到國外企業的口袋中。我國大飛機制造的發動機全部要靠進口,液壓、傳動和控制技術等關鍵零部件上也十分欠缺,液壓產品多以模仿、仿制為主。雖然現在自主品牌的汽車也在迅速發展,但汽車發動機、變速箱全是外國企業生產。我國是醫藥大國,但以仿制國外藥物為主,仿制藥占比超過90%,外資醫療設備壟斷國內市場,高端醫療器械70%至80%依賴價格昂貴的進口或外資品牌,導致檢查費用高,患者負擔加重。雖然在過去高速發展的十年中,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增長了近5倍,工業企業研發人員增長了近4倍,但我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與世界工業強國的差距還很大。很多的研發投入仍停留在實驗室的階段,與產業化的距離還很遠。到2015年年末,我國技術市場的成交額中80%左右是企業進行轉讓和吸納的,高校、研究院所在轉化成果時還有一些障礙。我國技術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技術有效供給不足、供給質量不高,許多科技成果難以直接應用于生產,許多技術不具備系統配套條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足已成為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短板和軟肋。
三、品質品牌的缺失導致我國制造業發展后勁不足
當前,我國游客在海外搶購商品的現象屢見不鮮,世界上對中國產品的認知也僅停留在低端制造、工藝粗糙、假貨橫行,這導致“中國制造”發展后勁不足。在品牌咨詢公司Interbrand公布的2015年“全球最佳品牌百強”排行榜中,只有華為(第88名)和聯想(第100名)兩個中國品牌。而美國擁有超過50%的品牌,前20位中的8個科技公司大部分來自美國,顯示出美國在科技創新上的全球影響力,同時美國上榜的企業品牌有將近20家企業屬于非制造類企業,如谷歌、埃森哲、JP.Morgen、萬事達、迪斯尼、發現頻道等,體現了軟實力的強大帶來的巨大財富。我國產品的有效供給不足、中高端產品缺乏競爭力,歸根結底還是中國制造的“軟實力”不強,對品牌、品質的認識水平不高。國家監督抽查產品質量不合格率高達10%,出口商品長期處于國外通報召回問題產品數量首位,制造業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間接損失超過萬億元。而在技術標準的整體水平方面,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占比不到0.5%,標準更新速度緩慢,“標齡”高出德、美、英、日等發達國家1倍以上。企業在品牌設計、品牌建設和品牌維護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雖然企業具備了生產優質產品的能力,但仍然無法獲得全球消費者的信任。
四、高端數控機床仍無法進口替代成為制造業發展掣肘
作為工業的“母機”,機床發展水平直接影響整個工業的發展水平,模具、數控機床是現代工業的骨架。我國是世界機床制造第一大國,但同時也是世界第一大機床進口國,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進口,我國雖然有龐大的生產能力,但卻缺乏技術先進的成套生產設備,機床工業大而不強制約著我國工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從整個工業發展看,工程機械、紡織機械、軌道交通等各行業的結構升級正在倒逼機床工具產品越來越智能化,導致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的“短板”愈加突出。中國國產機床目前只有30%的數控化率,與發達國家60%-70%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存量機床的數控化率只有10%左右,端數控機床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都依賴日本進口,中、高檔數控系統主要由以日本發那科公司、德國西門子公司為代表的少數企業所壟斷,其中發那科占一半左右。德國是老牌工業強國,其鍛壓機械種類齊全,基本上每一種鍛壓設備都有代表世界最先進水平的產品,他們不會通過降價向市場妥協,而我國機床低端價格競爭,高檔零部件國產化難度大,在全球缺乏競爭力。
五、技能人才供給短缺以及高端人才不足問題依然存在
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傳統的產業工人的職業技能越來越多的融入了新的知識結構、技術技能、工藝方法,集約型增長方式下要求有大量技術工人來操作先進設備。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總量短缺,高端領軍人才匱乏,培養投入總體不足等突出問題依然存在。據報道,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嚴重不足,尚不到總勞動量的1/5,高技能人才的數量更是不足1/20。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而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更是達到2∶1以上。而且,技工短缺的現象正逐步從東南沿海向內地延伸,從季節性演變為經常性短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周期長、待遇水平普遍偏低,造成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不高,生產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高端領軍人才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和支撐要素,但我國大部分企業在高端領軍人才、研發設計團隊和技術骨干等方面,尚存在明顯的缺口,招募高端人才比較困難并且容易流失。一方面是制造業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另一方面是制造業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