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造NAND閃存和內存芯片聞名的東芝,在日本設有多家工廠,是全球第二大NAND閃存芯片制造商,僅次于三星電子。因此自從東芝計劃出售芯片業務以來,不只引來西部數據、美光等參與競標,還吸引到了蘋果的供應商之一——富士康。據報道,富士康宣稱打算斥資270億美元收購日本東芝公司閃存業務。那么,存儲芯片究竟有什么魔力能獲得這么多科技企業的青睞呢?
存儲芯片:電子產品的糧食
存儲芯片根據斷電后所儲存的數據是否會丟失,可以分為易失性存儲器和非易失性存儲器,其中DRAM與NAND Flash分別為這兩類存儲器的代表。盡管存儲芯片種類眾多,但從產值構成來看,DRAM與NAND Flash已經成為存儲芯片產業的主要構成部分。2016年DRAM的市場規模超過400億美元,成為存儲器領域第一大產品類型,而NAND Flash受益于智能手機和SSD的興起,市場規模也達到300億美元左右,兩者在存儲器領域的占比已經超過90%。
存儲芯片作為集成電路的三大品類之一,目前廣泛應用于內存、消費電子、智能終端和固態存儲硬盤等領域,其銷售額占整個芯片產業的比重超過25%,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半導體發展水平。對電子產品而言,存儲芯片就像糧食一樣不可或缺。它與數據相伴而生,哪里有數據,哪里就會需要存儲芯片。而且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存儲產業與信息安全等亦息息相關。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市場所消耗的DRAM量超過全球20%,而NAND的數據更是驚人,2017年預計將占全球30%以上,而到了2020年該占比將超過40%。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存儲器領域,中國幾乎完全依賴于進口,存儲器已經成為我國半導體產業受外部制約最嚴重的基礎產品之一,存儲器國產化也成為了我國半導體發展大戰略中的重要一步。
我國存儲“芯”力量崛起
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將半導體產業新技術研發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在此背景下,為推動自主存儲芯片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與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集中開展3D NAND領域關鍵技術的全方位攻關。
不止于此,據目前的報道,國內已有四家公司欲做存儲器,分別是武漢長江存儲,投資240億美元,一期10萬片,目標是自己研發的3D NAND閃存;另一家是泉州晉華,投資約60億美元,做利基型DRAM,技術來源于UMC;還有一家是合肥智聚,投資80億美元,于2016年6月已經開工,計劃今年年底左右進入設備安裝階段;最后一家是南京紫光,投資300億美元,具體計劃尚未公布。
隨著這幾股“芯”力量的崛起,我國存儲器業春天有望加速到來。因此,中國半導體業的發展必定會跨入全球存儲器的行列之中。至于未來能有多大作為,要看自身的努力程度和機遇,但是必須要在研發方面有所突破,或者在存儲器生產線的運營中能夠掌握它的獨特規律。
存儲芯片產業迎三大利好
當前,全球集成電路進入重大調整變革期,為我國發展自主可控的存儲芯片產業提供了重大機遇。
目前,我國存儲芯片產業發展迎來三大利好。一方面,存量市場加速轉移,增量市場就在大陸。對于移動終端存量市場,大陸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相配套的存儲芯片從美日臺韓向大陸轉移加速進行;其次,云存儲和物聯網是最大增量市場,大視頻時代流量爆發,而大陸是全球最大的數據生產地和消費地,云存儲芯片需求量快速爆發;此外,大陸擁有全球最優秀的互聯網公司、終端品牌和電子產業鏈,有望引領物聯網應用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