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很多人都在談論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取代人的工作時,知名咨詢機構埃森哲發表了一些有趣的觀點,認為人類將變得更加強大。
日前,這家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詢跨國公司,發布了《埃森哲技術展望2017》報告,預測了未來三年內將為企業帶來顛覆性影響的五大技術趨勢,即“智慧新界”、“生態智聯”、“智才共享”、“人本設計”和“進軍未知”。
這份報告認為,通過與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協作,人類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一些曾經距離數字化很遙遠的領域,如今也因為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發生著巨大轉變。
除了商業創新,技術本身也賦予了人類更強大的能力,例如視頻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刷新我們看待世界、與之互動的方式。而展望未來,量子計算所能提供的近乎無限處理和演算能力,將以全新方式解決各行各業的難題。
埃森哲相信,在這場宏大而持續的變革浪潮中,企業如能抓住機遇、順勢而為,便有機會在新一輪社會進程中,牢牢占據有利位置。
具體來看,埃森哲將人工智能(AI)定義為企業數字化的代言人,將成為用戶和機對機的交流界面。
未來一切的人機交互都應該是簡潔、方便的。自動駕駛汽車中使用的計算機視覺,即使翻譯所依托的人工神經系統等都以此為標準。企業的管理層則應將人工智能作為能力建設的投資重點,實現差異化競爭優勢。
根據埃森哲面向全球5400多位IT與業務高管開展的調查,79%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有助加快技術在企業內的推廣。
這當中最廣為人知的案例便是亞馬遜語音助手Echo。有數據顯示,Echo用戶的購物額已占亞馬遜網上消費總額的一般,而且支出也在提高。在使用Echo后,消費者的購買次數增加了6%,金額則上升達到10%。
盡管許多人質疑人工智能只是另一則被熱炒的科技概念,但埃森哲的調查發現,85%的企業高管計劃在未來三年廣泛投資人工智能相關技術。而在過去一段時間,人工智能領域的股權融資從2011年的2.82億美元猛增至2015年的24億美元,大幅增長了746%。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使年經濟增長率翻番。
為此,埃森哲預測5年內,超過半數的客戶會因企業的人工智能水平而非傳統品牌形象來選擇企業的服務。7年內,大多數界面將不再配備屏幕,并被整合至日常活動當中。10年內,數字助手將無處不在,幫助員工全天候開展工作;并且通過在后臺默默運行為工作互動提供支持——例如在重要會議結束后立刻聲稱視頻概要。
除熱議的人工智能技術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加入“平臺革命”。對于領先企業而言,第三方不僅僅是傳統的合作伙伴,更是構建新生態系統,謀求下一輪戰略增長的重要一員。
例如愛彼迎(Airbnb)和優步等公司的崛起,便歸功于他們將所有業務置于平臺上。70%的“獨角獸”初創企業均為平臺企業。
但這種趨勢并不局限于面向消費者的企業,包括互聯醫療、精準農業、自動駕駛等行業也是如此。
高通生命(Qualcomm Life)和飛利浦兩家公司都已建立醫療平臺,但他們并未爭奪整條價值鏈,而是共同創建了更加全面的互聯醫療解決方案。
未來競爭優勢將不再掌握在某一家公司手中,而是取決于生態系統的實力,以及企業助推生態系統發展的戰略規劃。
對于上述趨勢,埃森哲預測未來5年,絕大多數客戶可通過數字“中介”購買商品或服務,80%的標準普爾500指數企業將參與跨行業生態系統,且大多數企業未來的收入增長將越來越依賴生態系統。而未來7年,現今行業領軍者將成為跨市場的生態系統機構,沒有實體總部,正式員工也屈指可數。
以摩拜、OFO領銜的共享經濟創造了商業新模式,而在人才聘用方面,隨著柔性勞動力派遣屏臺和在線工作管理解決方案的流行,埃森哲認為傳統的人力資源模式和架構在逐步瓦解,開放型人才市場將成為主流。
推出WordPress平臺的Automattic公司已經做了這樣的嘗試。該公司有員工450人,分布在45個不同國家,他們之間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上下級關系,工作依靠不同的項目團隊完成,每個團隊規模為2人到12人不等,并且不設傳統的項目經理。目前,這家公司的估值超過10億美元。
除了創業公司,像寶潔這樣的老牌消費企業也在加大“柔性招聘”力度,計劃在未來兩財年中投入數百萬美元。調查中,85%的IT及業務主管計劃在未來一年中聘用更多的自由職業者。
也就是說,未來人才將可以像共享單車一樣被“租用”,隸屬關系不一定再是某一家企業,可能服務于多家公司,從而充分發揮不同人才的各領域潛能。據阿里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到2036年中國可能有多達4億人屬于零工經濟的自由職業者。
埃森哲的報告指出,未來5年或更短時間,人們對全職就業與自由職業的看法將完全反轉。與傳統的全職就業相比,人才市場將為自由職業者提供更好的獲益機會、更多優回報的工作、更穩定的福利待遇,也會對這種就業方式給與高度認可。到2022年,工業時代企業和管理模式的傳統目標必將會被數字化互聯人才市場打造的新目標所取代。
人工智能、物聯網和人才的柔性聘用,無疑有助于增加一家公司的發展實力,而差異化的人本設計也是推動其進步的重要動力。
所謂“人本設計”可以簡單理解為以人為本進行技術開發,讓技術做到因人而宜。
埃森哲認為人與技術的關系已經開始徹底改變,那些擅長分析客戶和員工行為的數字化領軍企業,正在迅速將這種分析和觀察轉化為利潤。
維珍大西洋航空公司的一項實驗可以說明上述問題。該公司將飛行員分成若干實驗小組,根據其燃油使用情況提供不同反饋,對節約能源的飛行員予以獎勵。調查實驗結束后,該公司已節約了540萬美元燃料費,而飛行員的工作滿意度也提高達6.5%。
埃森哲預測,到2022年,有一部分企業將引入面向員工的技術,識別員工何時會產生挫折感,然后自動調整向員工反饋或建議的語氣和方式。
而所有這些新技術的應用,都將推出新興產業的誕生。
美國半導體公司英偉達(NVIDIA)原本以生產電腦顯卡為主,而現在則將該技術應用于超級計算機程序、物聯網、汽車業等領域,這些領域的業務營收逐步超越原有顯卡業務的增長率。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滴滴和快的的整合,以及之后與優步中國的合并,打造出網約車這種新行業,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而以摩拜和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又將出行工具拓展到新的領域。
在打造新領域的同時,跨領域發展也成為一種顯著趨勢。像多元化發展的特斯拉,其戰略涵蓋電動汽車、超級充電樁、太陽能屋頂等,這對很多行業的老牌傳統企業都會構成直接威脅。
對于更多像特斯拉的公司而言,埃森哲認為未來3年內行業的界限將消失,那些擁有成熟數字化戰略的企業,跨行業經營將成為新常態。
當然,在諸多技術主導的機遇面前,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創業公司,也都將面臨同樣的困局和挑戰。埃森哲大中華區信息技術服務總裁陳笑冰表示,如何選擇自身定位,是否實現差異化競爭,決定了企業能夠走多遠。“但智能技術將幫助人們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