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透露正研發人工智能處理器,將在年底前發布,作為國內實力最強的芯片企業,它確實有這樣的能力,那么這會變成現實么?
人工智能目前是最受關注的新興領域之一,國內的幾大高科技企業都在這方面有所布局,華為作為國內技術領先的高科技企業當然不會錯過。
其實早在2012年華為就成立了諾亞方舟實驗室從事人工智能研發,可見它對人工智能的布局是相當早的,在去年發布的榮耀magic上就引入了人工智能,這體現了它經過了多年的研發后在人工智能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華為強調務實,其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認為研究人工智能不一定要選擇最難的骨頭來啃而應該從最容易的地方著手,研發人工智能是希望盡早讓它實現商業化以獲得商業收益,幫助自身業務獲得增長,在取得商業收益后再投入研發,以獲得持續的發展。
從這方面來說,經過了數年的研發,在軟件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時候開始在芯片研發人工智能芯片倒也是合適的時候,在軟件研發上所取得的成果可以讓它在開發芯片方面有針對性的進行相應的優化,從而提高芯片對數據進行分析的效率,這也正是在人工智能領域居于領先優勢的谷歌的做法。
谷歌早期開發人工智能的時候也是如其他企業一樣采用GPU,不過它很快發現GPU的弱點,因此開始自行研發專門針對人工智能的TPU,在它的介紹中TPU在處理速度方面較GPU和CPU快15-30倍。
華為的海思芯片在處理器技術研發上接近了移動芯片老大高通的水平,去年發布的麒麟960性能超過高通的高端芯片驍龍820,即使是相比起高通今年發布的驍龍835也僅是落后個位數,這體現了它在芯片研發上的高水平。
在軟件方面取得進展后,華為當然希望在芯片方面針對相關的算法進行優化,以在人工智能上取得更大的進步。榮耀magic雖然具有了一定的人工智能,但是由于當前手機處理器的性能較桌面CPU和GPU還要弱很多,在使用中反映還不夠快,而且對于手機來說當前也不可能實現全局的人工智能化,而只能在某個功能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在這樣的情況如果華為在芯片和軟件上進行優化將可以提供具差異化的人工智能,從而贏得客戶的歡迎。
這也與任正非提出的不一定選擇最難的骨頭啃而應該從最容易的地方著手的思想相吻合的,因此筆者認為華為即將發布的人工智能處理器或許不會有谷歌TPU那么強大的性能,但是有可能給用戶帶來不一樣的人工智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