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網互聯互通為核心,建設全球能源基礎設施,搭建全球能源共享平臺。”在業內人士眼中,全球能源互聯網是解決當前世界資源環境問題的根本方案。那么應如何實現全球能源互聯互通?
11月6日,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國際研修班”上,“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實質是‘智能電網+特高壓+清潔能源’,智能電網是基礎,特高壓是關鍵,清潔電源是根本。”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說,當前世界能源發展面臨資源緊缺、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根源是化石能源資源的有限性及其使用過程中帶來的污染排放。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就是實施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
與會專家認為,牢牢把握這一實質,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切中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關鍵:
首先,積極推進電網互聯互通。“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根本。電網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中較易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之一。”全球能源互聯網合作發展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周原冰說。
從國內來看,我國智能電網建設穩步推進,在運在建特高壓線路長達3.5萬公里,已成為跨多省(自治區)的能源輸送“骨干”;在“一帶一路”沿線,目前已有多個區域實現或正在推進電網互聯互通。
“在東南亞我們正在推動主要東盟國家的電網互聯,同時,液化天然氣領域的互聯也在逐步推進。”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吳國才說,這些都為實現全球電力互聯互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大力開發清潔能源,為全球能源互聯網提供資源保障。“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應集約、規模化開發各國清潔能源,并進行跨國、跨洲的大范圍配置,靈活、經濟地開發各類分布式能源,實現多能互補、靈活互濟、協調利用,滿足未來各國能源需求。”周原冰表示。
專家們認為,實現能源的清潔化轉型,是未來全球能源發展趨勢。破解“一帶一路”國家能源發展難題,必須加快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開發利用。
第三,要加強國際合作。“現在包括發電、傳輸電等在內的整個能源市場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需要各國協調配合,未來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將是至關重要的。”吳國才說,“一帶一路”及全球能源互聯網都將在國際能源領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與會專家認為,只有建立跨國界、跨領域、跨專業的國際合作機制和規則,推動各國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團體、研究機構在政策、市場、資金、技術、標準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才能共同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創新發展。
數據顯示,由我國發起的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目前已擁有來自全球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家會員單位,覆蓋能源、電力、信息、環保、科研、咨詢和金融等眾多領域,將為進一步加快全球能源互聯互通步伐提供堅實支持。
“全球能源互聯網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煤、油、水、風、光等各類能源轉化為電,并遠距離傳輸,最大程度提高能源效率和經濟性,是實現設施聯通的有力抓手,具有巨大的綜合效益。”李吉平說,它將帶動沿線各國和地區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