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我們聊一聊半導體人才這件事,畢竟脫離人才談中國芯都是耍流氓。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2017年5月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6-2017)》顯示,目前我國集成電路從業人員總數不足30萬人,但是按總產值計算,需要70萬人,人才培養總量嚴重不足。
掐指一算,少40萬人。
一個問題油然而生,作為人口大國,怎么會在折在人這個問題上?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處理器負責人胡偉武在一次采訪中表示:“本質上都是在教學生怎么用計算機,而不是教學生怎么造計算機。就像汽車專業教了一堆駕駛員一樣。我國的芯片產業人才培養極不平衡,大多數人才都集中在技術應用層面,但研究算法、芯片等底層系統的人才太少。”
知乎上一位芯片專業出生的業內人士用自己的經歷闡述了問題的嚴重性:
“當年我在中國科大物理系,具體的專業是半導體物理與器件,這個專業在國外叫做電子工程,簡稱doubleE,而中國叫做半導體,不過中國這個半導體一般是在無線電系的,與芯片實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差別的。在中國科大其實本系與這芯片技術有關的,還有固體發光和激光、磁學等專業。
科大的芯片專業在物理系,原因是科大當年與中科院的所系結合,在60年代以前,半導體就是一個小分支,是科學院物理所的一個研究室,后來分立出去成立的半導體所,在后來半導體所有分立出來微電子中心,而現在這部分如此的發達,國內卻長期沒有大學設立相關的學院,最近才有微電子學院的成立。
而國內的微電子學院,大多數是在原來的無線電系基礎上來的,是一群搞電路應用的人,從設計電路板發展到設計集成電路,也就是把一塊板子上的東西怎樣集成變成一塊芯片,不是研究芯片的制造工藝和芯片有所需功能的物理知識的,所以在制造芯片工藝上一直差距無法彌補,更別說芯片設備了。而這些物理知識的欠缺所帶來的問題,業內沒有物理背景的人是不會自己主動提及的。”
都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談何底層人才培養?
這讓筆者想到前不久采訪亨通集團執行總裁錢建林時的一句話:“中國IC設計實力很強,但在最底層的材料、半導體設備方面卻存在不小差距。”
這也就是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李浥東說的人才培養“頭重腳輕”的問題。
其實國家并沒有放棄人才的吸引計劃,2012年起,國家為吸引海外青年回國,設立青年千人計劃,每年6-700不等。有人分析了2015年的名單,發現一個特點。
這一年青千中信息科學比例很少,而其中真正做IC 設計的聊聊無幾!擠入微電子學科的也都是半導體材料,半導體器件,以碳納米管,石墨烯,自旋電子,量子信息等“高新”領域為代表。
這份數據發生在2015年,可能有些陳舊,但能反應一些問題。
那么最要命的問題是什么呢?估計還是“錢”這個最老土卻又最深入人心的字眼。
去年曝出一份關于各大IC公司校招待遇表,如下。
不管怎么說,校招待遇如此,對應屆生來說已經達到了“誘人”的程度。
文章開頭的白皮書也提到,集成電路企業的研發崗專業人才年薪近30萬元,生產制造專業人才近20萬元。而本科學歷的應屆生在芯片設計中的平均年薪近15萬元,博士學歷近30萬元。調查表明,80%的企業每年調薪一次,每次調薪比例大都在5%到10%之間。
但是,如果橫向對比一下,你會發現,還是玩軟件的吃香。再跟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薪資比,估計這會要哭暈在廁所。
在前兩天的第十三屆中國電子信息技術年會上,有人問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明是如何看待貴所畢業生三年后年薪平均為10W這件事情,劉明院士非常云淡風輕的表示:“其實我的薪水也高不到哪去,但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最后小編深深思考了一下,難道中國芯片人才這個問題怪丈母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