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工業4.0”以及“中國制造2025”浪潮的推動下,智能制造成為制造業創新升級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隨著生產、物流、信息等要素不斷趨于智能化,整個制造業供應鏈也朝著更加智慧的方向邁進,成為制造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重要引擎,支撐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有關智慧供應鏈的政策風口由此正式形成。《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供應鏈發展新技術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蓋我國重點產業的智慧供應鏈體系,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重要中心。那么,智慧供應鏈體系的打造,將為制造行業帶來怎樣的變革?在智能制造大背景下,智慧供應鏈生態面臨怎樣的發展趨勢?物流又將如何切入智慧供應鏈建設,推動制造企業乃至整個供應鏈升級發展?
一、智慧供應鏈的特點及發展意義
根據《意見》,供應鏈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實現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及服務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
如今,全球經濟已進入供應鏈時代,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開始轉化為企業所處的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在智能制造環境下,打造智慧、高效的供應鏈,是制造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的關鍵。
對于制造企業智慧供應鏈的特點,上海天睿物流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邱伏生認為,在智能制造時代,相較于傳統供應鏈,智慧供應鏈具有更多的市場要素、技術要素和服務要素,呈現出5個顯著特點:一是側重全局性,注重系統優化與全供應鏈的績效,強調“牽一發而動全身”;二是強調與客戶及供應商的信息分享和協同,真正實現通過需求感知形成需求計劃,聚焦于縱向流程端到端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智慧供應鏈;三是更加看重提升客戶服務滿意度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促進產品和服務的迭代升級;四是更加強調以制造企業為切入點的平臺功能,涉及到產品生命周期、市場、供應商、工廠建筑、流程、信息等多方面要素;五是重視基于全價值鏈的精益制造,從精益生產開始,到拉動精益物流、精益采購、精益配送。總之,智慧供應鏈上不再是某個企業的某人或者某個部門在思考,而是整條供應鏈都在思考。
關于智慧供應鏈對制造企業的影響,雪松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勁也有著深刻的理解。在他看來,隨著智能制造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供應鏈已進入與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能供應鏈新階段,將會從根本上改變制造企業的運作方式,推動整個制造業發生重構與迭代。“在傳統供應鏈中,相互割裂的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已被互聯網技術重新連接起來,為現代供應鏈管理奠定了基礎。近年來,隨著新一代物聯網技術的廣泛采用,尤其是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云計算等技術迅速發展,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等‘四流’得以高效連接,傳統供應鏈進而發展到智能供應鏈新階段。智能供應鏈與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系統相連接,通過供應鏈服務提供智能虛擬倉庫和精準物流配送,生產企業可以專注于制造,不再需要實體倉庫,這將根本改變制造業的運作流程,提高管理和生產效率。”張勁說。
二、智能制造要求物流系統智慧化
在智能制造大環境下,作為智慧供應鏈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物流正在成為制造業物流新的發展方向。即,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整合物流資源,最終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連狀態。《2016年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運營項目指南》的出臺,首次將“智能物流與倉儲系統”作為五大核心智能制造裝備之一,智能物流被賦予了更重要的使命。那么,新形勢下智能制造對物流系統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高度智能化
智能化是智能物流系統最顯著的特征。與人們常說的自動化物流系統有所不同的是,智能物流系統不局限于存儲、輸送、分揀等單一作業環節的自動化,而是大量應用機器人、激光掃描器、RFID、MES、WMS等智能化設備與軟件,融入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等,實現整個物流流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進而實現智能制造與智能物流的有效融合。
2.全流程數字化
在智能制造的框架體系內,智能物流系統能夠將制造企業內外部的全部物流流程智能地連接在一起,實現物流網絡全透明的實時控制。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數字化。只有做到全流程數字化,才能使物流系統具有智能化的功能。
北京伍強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尹軍琪對此表示,個性化、高端化、參與感、快速響應是工業4.0背景下物流的重要特點。未來物流的發展方向是智能的、聯通的、透明的、快速的和有效的,而所有物流活動的實現都需要全流程的數字化作支撐。在這個過程中,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將發揮重要作用。
3.信息系統互聯互通
智能制造對物流信息系統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一方面,物流信息系統要與更多的設備、更多的系統互聯互通,相互融合,如WMS系統與MES系統的無縫對接,這樣才能保障供應鏈的流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系統需要更多依托互聯網、CPS(信息物理系統)、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網絡全透明和實時控制,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和準確性,使整個智能物流系統正常運轉。
4.網絡化布局
這里所講的網絡化,主要是強調物流系統中各物流資源的無縫連接,做到從原材料開始直到產品最終交付到客戶的整個過程的智能化。
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中國首席科學家房殿軍分析認為,智能物流系統中的各種設備不再是單獨孤立地運行,它們通過物聯網和互聯網技術智能地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全方位的網狀結構,可以快速地進行信息交換和自主決策。這樣的網狀結構不僅保證了整個系統的高效率和透明性,同時也最大限度地發揮每臺設備的作用。
5.滿足柔性化生產需要
對于智能制造來說,還有一個極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大規模定制”,即由用戶來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客戶需求高度個性化,產品創新周期持續縮短,生產節拍不斷加快,這些是智能物流系統必須迎接的挑戰。因此,智能物流系統需要保證生產制造企業的高度柔性化生產,根據市場及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變化來靈活調節生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智慧供應鏈建設當前挑戰及未來路徑
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以及相關配套政策陸續出臺,中國制造業正加速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智慧供應鏈建設也由此成為制造業升級發展的必然趨勢。汽車、家電等多行業的領先企業在從“制造”向“智造”轉型中,正努力構建智慧供應鏈生態圈。
不過,目前從中國制造行業供應鏈系統構建的總體情況來看,對智慧供應鏈認識不充分、缺少智慧供應鏈戰略、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孤島大量存在、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依舊十分突出。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有效加快智慧供應鏈系統的構建,推動智能制造盡快落地。
1.提高對智慧供應鏈的認識,強化供應鏈戰略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行業供應鏈系統的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基礎薄弱;與此同時,廣大企業對供應鏈的本質認識不深,只知道智能制造是大趨勢,卻不知為什么要這樣做,也不知道如何落地,更不要說從智慧供應鏈角度切入了。沒有智慧供應鏈戰略,沒有明確的價值方向引導,使得我國的制造企業們在面向智能制造時困難重重。
因此,面對智能制造,制造企業需要加深對智慧供應鏈的理解,制定智慧供應鏈發展戰略,明確個性化的供應鏈發展方向,如智慧化等級、客戶服務的響應等級、產品的流轉效率等,引領企業生產向智能化迭代升級,保證企業運營發展目標的實現。
2.建設智能物流系統,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面對智能制造,整個智慧供應鏈體系下的智能物流系統應該是智能化的物流裝備、信息系統與生產工藝、制造技術與裝備的緊密結合。不過目前來看,制造企業的物流系統建設落后于生產裝備建設,物流作業仍處于手工或機械化階段,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距離物流自動化、智能化還有很長的路程。
面對這些情況,制造企業需要不斷強化智能物流系統建設,加強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信息技術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物流系統中的應用,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實現整個物流流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為智能制造和智慧供應鏈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3.供應鏈上下游協同合作,打造智慧供應鏈平臺
智慧供應鏈建設同樣離不開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互動。當前,制造企業應該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計算與制造技術融合,構建智慧供應鏈平臺,實現與上下游企業的軟硬件制造資源的全系統、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聯動,進而實現人、機、物、信息的集成、共享,最終形成智慧供應鏈生態圈。
4.引進和培養專業的供應鏈人才
專業的供應鏈人才是智能制造和智慧供應鏈系統構建的關鍵。然而目前,多數制造企業不注重供應鏈人才的培養,很難具備充足的專業人才。
今后,企業的供應鏈系統建設需著重從人才建設角度出發,一方面,對現有的員工進行培訓,使其掌握現代供應鏈系統構建的方法和知識,為供應鏈系統的構建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與各高校及科研院所進行深入合作,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模式,為智慧供應鏈系統的構建注入新鮮血液。
總之,智能制造需要制造企業供應鏈具備更智慧的能力,也對供應鏈體系里的物流系統提出更智能的需求。在這種大趨勢下,制造企業需要與供應鏈上下游深度協同合作,加強互聯互通,加快智慧供應鏈建設步伐,不斷完善企業的智能物流系統,切實推動中國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