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富中國》里中芯國際創始人,現任芯恩集成電路董事長張汝京談及為什么中國培育20多年半導體人才還不夠,“國內一發展半導體,人才就常常從現有公司里挖角,高薪聘請。”張汝京說道,“這樣就讓我們培養的人才,一邊在培養,一邊在流失”。
在視頻中,張汝京表示,在我國發展自主芯片20余年來,中芯國際最多的時候擁有1000多名海外人才,自己也培養了3000-4000名芯片人才,可以說人才儲量是有的。但是只要我們一發展芯片,就會有國外的公司來挖墻角,像新加坡、韓國、美國等國家的企業覺得我們中國的工程師很優秀,訓練好的也很能干,就高薪挖走了,這樣就讓我們栽培的人都流失了,所以這幾年芯片發展比較緩慢。
為什么國產的芯片不足?真的是因為很難造嗎?
從目前中國核心集成電路國產芯片占有率狀況來看,我們能夠實現國產替代的芯片,大部分集中在電源、邏輯、存儲、MCU、半導體分立器件等中低端產品。除了華為的海思麒麟芯片還可以勉強和高通頂級對決,中科院的龍芯CPU、展訊通信的處理器+基帶芯片、紫光國芯旗下同創國芯的FPGA、紫光旗下長江存儲的Falsh、Vanchip的RF芯片、匯頂科技的指紋芯片等等,都還在追趕的征途上。
不僅包括生產芯片的關鍵器件,諸如高速光通信接口、大規模FPGA、高速高精度ADC等,而且從生產芯片所用的設備來看,包括高端光刻機等也都被國外發達國家所把持。我國的芯片制造業之所以如此艱難,有諸多因素造成:
(1)
先天不足,起步晚。這其實也是我國許多產業的痛點,國內芯片產業起步晚,導致技術的劣勢比較明顯,生產的芯片在品質和性能上難以保證。芯片生產涉及晶體管、電阻、電容、二極管等多個精密器件的生產、制造和組裝。雖然我們是制造大國,但并非制造強國,大量高技術要求的精密元器件少有公司可以完成,而且制造芯片的設備也需進口。
投資周期長,試錯成本高。芯片產業屬于資本密集型,從研發到標準化生產,少則三五年,而且標準化以后到推廣又需要時間。這期間的研發費用巨大,試錯成本高,國外高端的芯片制造商每年的研發費用都過百億美元,加之芯片更新換代較快,直接抬升了風投資金投資風險。
(2)
人力資源不足。芯片產業起步晚,相關的高精尖人才與美國存在很大差距。根據由學術分析系統 AMiner發布的“2017年全球AI學者權威排行榜”,在七大類總計700人次榜單中,美國學者總計370人次排行第一,而中國學者(含港澳臺地區)僅有25人次。
(3)
目前國內的芯片產業仍處于成長期,而產業鏈的整體發展水平和垂直整合直接影響國內芯片產業發展和效率的提升。由于國內許多芯片企業處于產業鏈中下游,自身議價能力弱,盈利不足,又進一步弱化了企業的研發投入,造成了芯片企業的發展緩慢。
(4)
脫離市場,盲目追逐風口。很多國內芯片企業早期得到政府支持,一定程度上脫離市場規律,存在投機取巧心理,過度依賴政府扶持,導致核心能力不強,難以正真走向市場。而隨著AI芯片概念的興起,不少芯片制造商又盲目押注AI芯片,在本身芯片制造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這樣跳躍式的發展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制裁再次顯示了芯片國產替代的重要性。隨著國家加大投入與政策扶植,國產芯片機遇凸顯,踏實研發的公司有望在風口中成長為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