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醫療機器人大會10日在德國慕尼黑開幕。本次大會由世界醫療機器人協會、慕尼黑工業大學、深圳市羅伯醫療機器人研究所共同主辦。有“醫療機器人之父”之稱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泰勒以及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瑞士、德國、中國等多國的醫療機器人科研人員和產業代表出席了會議。
當天,與會代表們圍繞“從科研到臨床:開啟醫療機器人產業新時代”這一主題,就世界醫療機器人研發成果與未來進行了討論。作為手術機器人和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領域的奠基人,泰勒教授在會上表示,目前機器人研究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人機交互問題,也就是如何才能使人類和機器之間的溝通理解變得像人與人那樣自如順暢。
泰勒說:“這是一個從根本上來說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兩個方面,一是如何讓機器人知道和理解人們想讓它做什么,二是人們怎樣才能確保機器人完全按照人類的指令行事。計算機會將人類發出的命令翻譯成程序,從而對機器人進行控制。從今天的技術角度來看,直接跟機器人說‘你去給這個病人治病’還是很困難的。我們還在路上,所以要加強國際合作。”
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是世界頂級工業機器人制造商之一,機器人年產量超過3萬臺,醫療機器人也是該公司近年來致力發展的領域。庫卡醫療機器人事務發展經理蒂森豪森在會上表示,庫卡早在18年前就已經與中國結緣,在上海建立了子公司和工廠。2017年1月庫卡被美的集團正式收購后,與中國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
蒂森豪森說:“醫療機器人在中國現在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新興領域,發展速度也很快,我們感受到了很多來自中國企業對醫療機器人的興趣和關注。在醫療機器人研發領域,人們要有國際化思維和全球觀念。國際合作就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只針對一個對象國研發一款機器人,例如只為德國或是歐洲市場研發,是毫無意義的。”
在當天的會議上,慕尼黑工業大學機器人與嵌入式研究所展出了該團隊最新研發的眼科手術機器人。據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周鳴川介紹,由于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對精度要求極高,團隊研發的這款機器人在穩定性、高精度方面優勢顯著,未來有望為高難度眼科疾病治療提供便利。
周鳴川說:“我們希望提供這樣的工具來進行視網膜下藥物注射,因為視網膜厚度大概是200微米,醫生在手術中手的抖動幅度大概是100微米,所以要把藥物注射精準地控制在視網膜下是比較難的。因為視網膜下有很多血管,如果把視網膜扎破了,就會讓病情更加嚴重。機器人可以實現高精度(注射),可以長時間保持位姿。”
泰勒教授在談到中國醫療機器人發展前景時說,雖然中國醫療機器人目前大多數仍處于研發或臨床試驗階段,但是中國人口眾多,廣大患者治病的需求與意愿將是促進技術研發的最好動力。
泰勒說:“中國在醫療機器人領域蘊含著很大潛力,我剛剛了解到有一些中國企業和機構正在開始為一國市場研發和生產機器人,有一些是不錯的,雖然剛剛起步,但這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