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福特之后,美國汽車的另一面旗幟——通用汽車也開始裁員為轉型做準備。
美國當地時間11月26日,通用汽車通過官網發布題為《通用汽車加速轉型》的聲明,宣布計劃將于明年在全球范圍內關閉7家生產基地,并裁掉15%的受薪員工。據了解,在被關閉的7家生產基地中,有4家位于美國俄亥俄州、馬里蘭州和密歇根州,裁員人數預計將超1.4萬人。
從通用汽車的第三季度財報來看,通用在第三季度的營業收入達到了358億美元,同比上漲6.4%。其中,通用汽車北美市場調整后息稅前利潤為28億美元,在中國市場,通用汽車的投資收益達到5億美元,創下歷史同期最高,整體經營狀況還是比較理想的。
那么此次裁員,并不是因為“活不下去”。
11月27日,通用中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次裁員的主要原因是通用汽車要加速轉型,提高盈利能力、優化成本以推動未來的進一步舉措,而且是在公司業務狀況還不錯的狀況下的主動調整。
從車企變身科技公司?
此前,通用汽車公布的新能源戰略是,計劃在2023年前在全球推出20余款純電動車型。在2020年前后,通用汽車在華將推出至少10款新能源車型。
未來兩年內,通用汽車將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為此通用汽車不得不削減燃油車的開發團隊的成本,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等新興領域。
其實,通用汽車很早就開始進行電動汽車的研發。
1996年,通用汽車推出了首款純電動車——EV1,雖然只是一款雙座、續航里程120公里的產品,但開了先河。后來,通用汽車又推出了雪佛蘭Bolt,后者已經成為了經濟型純電動車市場的明星。
在中國,通用汽車已經鋪開了比較完善的新能源車矩陣,矩陣的混動領域有凱迪拉克XT5輕混合動力、雪佛蘭邁銳寶混合動力、君威/君越混合動力;增程式領域有Velite 5;插電混動領域有凱迪拉克CT6插電混動;純電動領域有寶駿E100和E200。
除了產品規劃之外,通用汽車在與電動汽車相關的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的投資布局也在持續深入。
今年6月,通用汽車和本田汽車宣布,在雙方合作研發燃料電池的基礎上,又簽訂了新一項先進化學電池組件協議,包括電池單元和電池模塊等,以加快雙方純電動車輛的開發計劃。
在自動駕駛領域,通用汽車也已運籌帷幄。
2016年3月,通用汽車以10億美元將自動駕駛公司Cruise Automation收歸旗下。短短兩年時間,通用汽車不僅通過這家初創公司在自動駕駛技術上取得了快速突破,Cruise也成為通用汽車在轉型投資中培養起來的一頭“獨角獸”,估值達到了115億美元。
Cruise對通用汽車來說或許還不夠。
“通用汽車現在需要更多的程序員和更少的機械工程師,” 通用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瑪麗·博拉(Mary Barra)就裁員一事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表示,“汽車正變得更加面向軟件,我們仍然需要許多公司的技術資源。”
重組只是開始
類似通用汽車這樣的傳統車企重組,僅僅是一個開始。
一方面,以特斯拉為首的造車新勢力,正在搶奪市場份額,加劇傳統車企的運營困難。
另一方面,隨著市場增長空間見頂、成本持續增加、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導致了車企毛利在持續下滑。
面對這樣的困境,傳統車企不得不盡一切可能削減成本。除了裁員,在采購、管理成本等方面也會愈發節約成本,從而將更多的資金注入到自動駕駛、汽車互聯網等新興領域,傳統車企也會強強聯手提升研發費用使用效率。
其實,重組不僅僅是削減成本的“利器”,也是現階段車企在轉型的生死關頭,推進改革,促使員工轉變觀念的“利器”。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車企與車企之間、車企與科技公司之間會出現更多更深入的合作,傳統車企面對的不僅僅是來勢洶洶的造車新勢力,還有來自谷歌、蘋果等科技巨頭們的挑戰。
不管傳統車企愿不愿意,他們必須要接受挑戰并奮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