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設備制造業為基礎通信運營商及內容/應用服務商提供通信設備和軟件系統,為終端用戶提供各種終端應用設備,在整個通信產業中起著重要作用,對通信傳輸及應用至關重要。
同時,通信設備制造業作為七大國家戰略性新型產業之一,在國家大力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三網融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背景下也將迎來較好的發展機遇。
通信設備制造產業優勢
政策支持
近年來,網絡強國戰略、“寬帶中國”戰略不斷深入實施,中國通信市場充滿活力,逐漸成為全球創新技術應用和普及的第一站。
通信設備制造業發展與通信運營商固定資產投資高度相關
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增長主要受一系列政策的驅動,在過去五年中我國整體的通信運營商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我國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寬帶網絡建設明顯加速。近兩年我國電信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均維持在4,000億之上,巨大的投資直接帶動了程控交換機、光通信設備、光纖光纜、移動通信、數據通信等主要通信設備的旺盛需求。
國際競爭力提高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堅持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相結合,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通信設備制造業產業體系,產業鏈逐步完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重點核心領域技術取得突破,涌現出了華為技術、中興通訊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通信設備集成商。
互聯網用戶及手機網民的數量持續增長
互聯網用戶及手機網民的數量持續增長成為通信網絡需求市場的有力支撐。
我國通信設備行業發展概況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以前,愛立信通信設備的市場份額穩居市場第一,但是隨著近年來華為技術競爭和市場競爭力的拓展,其市場份額不斷增加。2017年華為全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較2016年增長15.7%,凈利潤同比增長28.1%。當年,華為反超愛立信,市場份額比例為28%,成為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制造商。
2018年全球七大設備制造商市場占比
同時,隨著國家布局的推動、技術進步的發展和下游需求的不斷增加,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的銷售收入不斷增加。2010-2018年通信設備制造業總收入呈上升趨勢變動,2017年行業銷售收入大概超過24000億元。截止至2018年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8%,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2.6%。主要產品中,手機產量同比下降4.1%,其中智能手機同比下降0.6%。
2018年我國通信設備制造行業收入達到32,749億元,利潤達到1,741億元。中投顧問預計,2019年我國通信設備制造行業收入將達到37,000億元,未來幾年(2019-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2.25%,2022年將達到近52000億元。
其中,2019年利潤將達到1,967億元,未來幾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1.74%,2022年將達到2,715億元。
然而,在今年美國對中國大陸資通訊設備龍頭華為祭出全面封殺令之后,讓排名在華為之后的韓國通訊大廠三星得以坐收漁翁之利,加速趕超。研究機構最新報告指出,2019年第一季,三星電子的5G設備在全球市占率達37%,已遠超華為的28%,成為全球第一。緊跟在華為之后的是愛立信和諾基亞,其市占率分別為27%和8%。
三星在5G設備的市占率之所以能快速成長,報告指出,三星除了拿下三家韓國運營商的訂單外,還得到Verizon,AT&T和Sprint等美國主要5G運營商的5G設備訂單,同時歐洲市場的合作機會也變的較多。
盡管報告并未點名美國對華為封鎖令,對5G設備市占率變化的影響,不過市場普遍認為,美方對華為的步步進逼,正是三星得以加速趕上的關鍵因素。
隨著華為被趕出西方市場,歐洲電信設備制造商和三星電子預計將繼續增加其在電信市場的份額。
通信設備行業市場區域分析
2017年,受5G建設驅動,全球通信設備產業規模出現明顯增長,從全球來看美國的通信設備產業已相當成熟。阿爾卡特朗訊、思科、摩托羅拉系統等公司經濟規模大,有充裕的研發資源、順暢的國際配銷通路,并與全球主要電信服務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北美市場安全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長驅動下,企業網絡和通信收入增長加速。
歐盟擁有高素質的人才和突出的研發能力,其高度發達的ICT行業長期以來領先世界,在通信設備上優勢明顯。歐洲在5G標準制定上擁有全球影響力,5GPPP和ITU組織都在歐洲。
我國通信設備企業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蘇、廣東、天津等地。北京通信設備產業的特點表現為基礎好、規模大、科技創新領先;天津通信設備產業的特點表現為制造巨頭云集、中小企業增加明顯;江蘇通信設備產業的特點表現為政策支持力度強、企業小而精;廣東省通信設備產業的特點表現為市場活躍度高、產業集中度高。
盡管我國部分骨干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發展迅速,但從產業整體來看,我國仍然存在著行業關鍵技術能力缺失、一些企業活力不足等問題,制約了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優。
行業短板
產業關鍵技術能力缺失
核心部件的國產化、自有化低,已成為制約我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優、甚至生存發展的關鍵問題。我國整機制造快速發展,帶動了上游技術不斷提升,但在芯片、功放、高速光器件、服務器CPU、操作系統等關鍵領域仍與國外有較大差距。
造成行業關鍵技術能力缺失的原因有多個方面。一是我國自主創新起步較晚,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發水平較世界一流有明顯的代際差距,關鍵技術“從0到1”的突破需大量資金、資源和時間投入。二是相關配套企業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忽視長期的產業培育和過渡性技術的扶持,部分關鍵技術領域“從1到10”的產業化程度不足,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三是我國信息通信制造領域高端技術人才總量短缺,結構不合理,領軍人才匱乏。
人才缺乏
由于我國通信設備行業起步比較晚,通信設備的業務量不斷的在增加,由于通信設備自身的復雜性,在通信設備領域專業性的技術人員和骨干型的管理人才也相對缺乏。
部分國企仍顯活力不足
我國部分通信設備制造企業在管控模式、創新機制、內部激勵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一些企業管控上,多以集權式為主,前端市場部門有責無權,后方決策周期長、資源調配慢,無法快速響應客戶的需求變化。創新上,部分企業經營考核易于強化短期行為,對創新缺乏客觀的評價和引導,企業更多會選擇跟隨式的發展策略,無法實現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激勵上,部分企業收入分配制度相對傳統,激勵方式單一、激勵力度偏小,缺乏中長期激勵機制,無法有效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補足短板做強做優
從產業整體來看,我國存在著行業關鍵技術能力缺失、國內立法保障有待優化、一些企業活力不足等問題,制約著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同時,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也給我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帶來了嚴峻挑戰。
為此,我們應強化已有優勢,通過整合產學研力量,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發展、打造安全可控的產業生態、完善企業“走出去”的國內法律保障、推動企業加強合規管理建設以及鼓勵企業強強聯合,深化企業內部改革等方式來盡快補足產業短板,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助力我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