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院的信息化建設、電子病歷、遠程會診,到云醫院、互聯網+醫院,再到最近5G在醫院的相繼落地,都指向一個信號——智慧醫院的建設已是大勢所趨。
對于正在布局智慧醫院的各方資本和企業來說,一個重要的信號是國家衛健委日前發布的《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下稱《評估標準》)。文件指出將對醫院應用信息化為患者提供智慧服務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兩個方面進行評估,分為0級至5級。而在此前,我國電子病歷則是按照0級至8級來管理。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根據規定,醫院用于信息化建設的投入資金占醫院營收的1%,而信息化建設只是智慧醫院的一個方面,實際投入智慧醫院建設的資金必然更多。也就是說,假設以50億年收入的三甲醫院為例,用于智慧醫院建設的投入至少在5000萬,這還僅僅是一家。上述《評估標準》的評估對象是“國內應用信息系統提供智慧服務的二級及以上醫院”,以此推算,智慧醫院無疑是一個千億級市場。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智慧醫院的建設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面向醫務人員的“智慧醫療”,建成核心的信息化建設,包括電子病歷與影像檢驗結果的互聯互通;第二個領域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包括醫院門診大廳里擺放的一體機、打印機、X光片打印機、檢驗結果打印機等,以及醫院實施的手機結算、預約掛號、預約診療、停車信息推送和提示等,都是為了方便患者就醫設立;第三個領域則是面向醫院管理的“智慧管理”,比如HIS系統、HRP系統、物質管理系統、藥品耗材檢驗管理系統等。
根據上述《評估標準》,監管部門將對醫院包括診療預約、信息推送、標識與導航、藥品調劑與配送、家庭服務、費用支付、智能導醫、健康宣教、遠程醫療等在內的17項指標進行打分,而達到最高第5級的特征是:患者在一定區域內的醫院、基層醫療機構以及居家產生的醫療健康信息能夠互聯互通,醫院能夠聯合其他醫療機構,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精準化的智慧醫療健康服務。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我國“智慧醫院”的建設模式大致可以分成三類:一是基于單體醫院的智慧醫院;二是以智慧醫院和醫聯體為基礎,建立智慧醫院集團;三是覆蓋一定區域的智慧醫療服務體系。其中,智慧醫療集團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醫療集團,而智慧醫療服務體系主要依托區域信息平臺,聯通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實現醫療健康信息互聯共享。
盡管目前沒有關于智慧醫院確切的定義,但業界的共識是,智慧醫院的建設離不開大數據分析、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無論從人力還是物力來看,醫院顯然不具備自建智慧醫院的條件,這就給了第三方智能科技公司“吃螃蟹”的機會。
以百洋醫藥集團子公司百洋智能科技為例,該公司推出了百洋智能醫院整體解決方案,包含腫瘤決策輔助系統、基因檢測解讀系統、智能影像、智能化供應鏈系統、慢病便捷化管理的易復診第三方處方共享平臺以及云端信息化六大模塊,覆蓋了上述《評估標準》的大多數項目。
事實上,關于智慧醫院的建設,很多醫院此前已經開展了相關業務,北京醫院是其中之一。其在2018年建設了互聯網醫院,建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2019年又提出做云平臺、大數據平臺,到2020年還將有新一代信息系統。北京醫院副院長杜元太表示:“智慧醫院的關鍵是一個云平臺,需要新一代信息系統來支撐互聯網智慧醫院。”
得益于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中國智慧醫療市場需求近年來不斷增長,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已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智慧醫療市場。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未來幾年我國醫療信息化規模將持續增長,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超過870億元,接近千億。但智慧醫療目前的發展仍受到醫療數據難以共享、醫療資源的失衡、醫院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標準等因素的制約。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副書記張國慶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目前的年度營收在70億元左右,按照1%計算,應該投入信息化建設的資金約為7000萬元,而目前醫院的投入尚未達到這一數字,在4000萬元左右。
百富投資總監強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里所說的1%只是基本,實際投入遠遠不止如此。按照全國2300家三級醫院每年2000萬投入計算,市場已達460億元,這還只是保守估計,如果再加上二級醫院,估計可以翻倍。換句話說,包括百洋智能科技在內的提供技術支持的公司所面臨的市場空間非常可觀。
強松指出,醫藥投資界亦看好智慧醫院的發展,“我國醫療服務供需矛盾還是很明顯,因此大家就診時的體驗可能不太好。互聯網技術應用到醫院服務并提升到智慧層次,在全球也就是近10年的事情,它的目的是通過科技實現醫療服務的高效率和全面信息化,患者在就醫時感受到被尊重,而不是奔波于醫院各個角落,醫院管理不論是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管理都更加科學化。對于參與其中的企業,光2300家三級醫院的首次購置和逐年更替的費用就很驚人,何況還有那么多二級醫院。而且五級智慧醫療中還提到了居家醫療信息的互通互聯,潛在的市場很大。不過對于醫藥投資者,可能要換換思維,要用投資TMT項目的思路去看待這件事?!?/p>
強松直言:“說藍海是因為智慧醫療剛剛開始,廣度和深度都有很強的拓展性。廣度就是人體健康管理的多個場景,二三級醫院、基層衛生中心、家庭醫生、居家等;深度就是一些疾病的極早期監測,慢病的長期管理,需要一些獨特的設備和互聯網服務?!?/p>
但同時這個市場也具備了紅海的特征,因為想進入或者正在進入智慧醫院的企業非常多,如果各家都提供同質化的方案,或者只是實現簡單的信息化,那就是紅海。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在于智能科技企業對醫療服務痛點的理解程度,以及這些企業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否能在醫院真正實現“智慧”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