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醫院迎來發展熱潮,并還在持續升溫中。當下,“互聯網+醫療健康”已經成為國家重點戰略,互聯網醫院相關監管政策也已逐漸明晰。但發展至今,互聯網醫院所能提供的在線診療服務很大程度上也只是針對部分常見病。
近日,5G牌照的發放讓互聯網醫院相關從業者看到了行業變革的契機,然而在現有基礎上,率先備戰5G真的是當務之急嗎?早自2014年開始,全國各地就掀起了一股“互聯網+醫療”風,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情況的報告》顯示,目前全國上下共有158家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政策體系也已基本建立起來。
那么發展至今,在當前互聯網醫療模式下,患者是如何在線上求診的呢?鋅刻度記者調查后發現,如今可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共有醫療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兩種,前者是以實體醫療機構作為發起方的互聯網醫院,后者是由第三方互聯網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醫院。
根據平臺設置(平臺上有咨詢次數、好評率、推薦指數等數據顯示,用以幫助求醫者對醫生進行合理判斷),患者可在此尋找到行業內技術領先的醫生對自己進行診療。而醫療機構和互聯網企業提供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也有側重,醫療機構更偏好遠程會診和遠程診斷,互聯網企業更偏好線上輕問診。
也就是說,現階段來看,“互聯網+醫療”服務也只是針對部分常見疾病,需要進行檢查、動手術的患者(手術后期恢復是可以的)則不在服務范圍之內。針對沒有在任何醫院有過求診記錄的患者,對于相對復雜的疾病(需要做檢查),互聯網醫院在沒有相應檢查報告的情況下,難以對其下定確切的診療判斷,只能給出診療建議。
在“互聯網+醫療”服務中,最常見的就是在線問診服務,這也是如今各大互聯網醫院必備的基礎技能,即醫生在線對患者病情病史進行詳細詢問,并在查看相關檢查報告后給出相應診治方案的一種賴于互聯網的新型診療模式。行至2019年,互聯網醫院已基本解決在線問診問題,而目前他們所擁有的在線問診功能主要以復診和會診為主。
因此,對于首次求診到醫院就醫的患者來說,完全可以把康復和后續治療都放在線上解決,避免后續治療需要多次上醫院的麻煩。而當下級醫院遇到難以解決的病例時,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向上級醫院發起會診,尋求上級專家的幫助。以互聯網為載體,以相關技術為支持。
從患者出發,“互聯網+醫療”可以覆蓋患者看病過程中的所有環節,不光能幫助其解決很多基礎的健康問題,還能使其不用出門就能接受診療服務。就醫生來說,借助于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進而提高知名度與收入,與同行進行學術交流也幫助其獲取專業知識。
于互聯網醫院而言,從預約掛號到完成就診,能有效節省時間(省去排隊時間),提高看病就醫的效率,開放網上醫院也能擴大服務范圍,提高醫院影響力。
另外,在國家大力推廣“互聯網+醫療健康”背景下,互聯網醫療近年來發展迅速。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就已達到350億元,預測未來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增速將維持在40%左右,到2020年規模有望達到900億元。
除此之外,組織內分級診療的構建、商業險覆蓋率不高、處方共享及網售處方藥放開的問題、首診后向線上轉移機制還未建立等都是互聯網醫院在其發展道路上不得不面對并解決的問題。
近日,5G商用牌照的發放引發了公眾對未來會與之有密切相關的行業的探討,其中,互聯網醫療是一大熱門話題。在5G的加持下,互聯網醫療會迎來怎樣的變化?“5G將顛覆現在醫療的生態。”互聯網醫療系統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趙杰認為,隨著5G技術與醫療服務需求融合,院內設備互聯、院間醫療業務的開展以及院外應急救治和區域醫療系統有機結合,都有望快速實現。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患者就能在5G醫療應用基礎上進行全新問診體驗。有專家認為,將遠程可視技術、生物傳感器和感應傳感器的連接、圖像識別技術下的影像診斷技術等技術聯合起來,移動互聯下的醫療服務模式將出現醫療服務平臺化、去機構化的趨勢。
據悉,佛山市中醫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先后啟動打造5G互聯網醫院,兩家醫院都對5G連線指導手術和在線遠程問診進行了展示;可以預見的是,5G時代的到來勢必會對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而在這場變革浪潮到來之前,無論是互聯網醫院還是互聯網醫療平臺,部分嗅覺敏銳的相關從業者已經在開始積極備戰。
然而“5G+醫療”的前景雖值得期待,但在5G商用牌照才剛剛發放,具體應用還未落地的情況下,5G技術其現階段面臨的發展瓶頸和風險,都在時刻提醒著相關從業者不能盲目樂觀,必須理性對待。“5G組網還在初期,應用尚待開發,新裝備和技術還有待完善。”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主任盧清君表示,“5G+醫療”目前仍面臨組網貴、成本高、迭代難等難題,且5G通信的持久性和穩定性也有待觀察。
由此可見,互聯網醫療行業目前最應該思考的還是怎么解決現有問題(這也是在為迎接5G時代的到來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然后再去想如何在時代變革到來之前做好應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