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芯原微電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青城山中國IC生態高峰論壇于2019年7月5日在青城豪生國際酒店正式召開。做為第三屆論壇,此次論壇以“打造智慧醫療電子產業鏈“為議題,探討如何打造智慧醫療電子產業的生態。正如此次論壇主席、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副理事長,芯原微電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戴偉民所講,“這樣的會議國內沒有,國際商業也沒有,此次論壇的內容對接例如整個應用、軟件、生態,是非常獨特的,是跨界的。”
芯原微電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戴偉民
智慧健康養老發展產業行動計劃進行時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消費電子處處長楊旭東在發言中講到:“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就已經針對涉及民生需求的醫療、養老等方面明確提出了多個發展方向,包括推廣應用,人工智能進行治療的新模式和新手段,建立快速精準的智慧醫療體系,探索智慧醫院,建設開發人機協同的手術機器人、智能診療助手,研發柔性可穿戴生物兼容的生理監測系統,研發人機協同臨床智能診療方案,實現智能影像識別病理分類和智能多學科會診,加強流行病智能監測防控等?!睋ぃ壳肮ば挪侩娮有畔⑺疽呀洉裾?、國家衛健委制定發布了智慧健康養老發展產業行動計劃,組織開展了兩批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工作,同時針對智慧健康養老產品服務系統平臺等關鍵領域組織制訂了一批行業標準。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消費電子處處長 楊旭東
智慧醫療離不開集成電路
在智慧醫療的應用中,集成電路起到的作用必不可少。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魏少軍在講話中談到:“醫療跟人相關,中國有14億人,所以人口基數決定了智慧醫療應用市場的大小。中國因疾病而導致生產力喪失。在2005到2015年10年間,造成了5500億的經濟損失,這組數據觸目驚心。我們花這么多錢去治病,治病過程當中很痛苦,現在因病返貧的現象非常嚴重,引起中央高度重視,為什么不把這個錢花來防病呢?利用信息技術、電子技術應該可以督促我們改變生活習慣,能夠改掉我們一些不良的嗜好來促進我們加強鍛煉,培養一個良好的生活態度。芯片在這些新型的電子醫療器械當中不僅用于治病,更多用于防病。這個工作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而智慧醫療電子很可能是中國在下一步進程當中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的很少有的領域,一個是人口多,第二是我們處在一個轉換階段,第三是我們畢竟醫療水平相對比較弱小,所以這個過程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商業機遇,同時也給我們人民生活,特別是醫療健康帶來很好的改變?!?/p>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 魏少軍
太一科技:大數據助力中醫標準化智能化
北京太一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解渤,為到場的嘉賓講解了“智慧脈診儀和中醫標準化智能化”。他表示,中醫從原始狀態跨越進入到人工智能的未來,第一需要找到中醫的大數據來源,第二需要建立中醫的客觀標準,第三要構建中醫的評價體系。他指出,中醫目前唯一的有效的數據入口唯有脈學,優點表現在:相對于其他的診斷手段,脈學它與病因病基和病癥的匹配關系最高,能夠高達80%;舌診大約跟病癥的匹配關系大概有15%;而50%的人在問診過程中是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感情的。只有脈診體現了患者時時客觀的狀態,而且不延遲的,它跟疾病的匹配度非常高。脈診最容易和西方醫學的血液生化治療相結合的一個通路。太一科技跳出99%的研究團隊脈搏波的研究思路,用另外一種方法沿著田曾流、田鶴鳴、曾榮修老先生脈學的實踐和理論,研發出的太一智能脈診儀,通過把脈像照相機一樣還原,并把它照出來,形成實時的3D圖像,通過3D圖像基本能看出脈是否有氣無氣,有力無力,有血無血,有沒有氣血,虧不虧,飽滿不飽滿,沉不沉,浮不浮,有沒有寒熱。
智能脈診儀的作用體現治未病,即提前3-5年預測患者的高血壓、高血液粘稠及高血糖的風險;大幅提高用藥的準確度;通過大數據,梳理出重大及典型疾病的病因和解決方案;建立personal medicine的中醫檔案;實現準確的中醫遠程診斷及治療。
未來中醫的家庭化實施方案,可以用遠程方法把病人測量數據收集過來,送到云端,推給醫生,醫生查看以后有病就可以直接用藥建議發送給城市里面的智慧藥房,智慧藥房馬上可以給你煎一副藥,馬上快遞送到你家里面。我們一般看病花半天的時間,通過智能化的方法只需花區區15分鐘。智能化的場景通過智能中醫診斷手段和互聯網的加持和物聯網的加持,可以把一個中醫名醫效率迅速提高到1000倍以上。
北京太一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解渤
陳忠平:光學在眼科和心血管應用中大有可為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生物醫學工程教授、OCT Medical Imaging創始人及董事長陳忠平介紹了光學成像在眼科和心血管疾病的應用及展望。陳教授指出,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它在眼科已經變成標準的診斷工具,但是它還有很多可以發展的,比如現在做手術導航等等,這些都需要更快的技術,所以芯片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另外心血管里面數據也是很大的,我們希望能夠做自動的數據,不需要醫生看圖片。目前癌癥探測的領域沒有做到臨床上,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數據太大了,醫生沒有時間看一千多幅圖,所以智慧處理器對我們來說特別重要的。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生物醫學工程教授、OCT Medical Imaging創始人及董事長 陳忠平
項舟教授:骨盆骨折智慧化治療初步研究
在上午的論壇中,有中西醫領域的碰撞,有整個研究上下游的碰撞,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外科副主任,華西醫院創傷醫學中心常務副主任,骨科教授、主任醫師項舟教授在演講一開始就講到,“剛才的演講者大家都有產品,我沒有產品,只有問題,今天是來向大家求助的,請大家幫忙解決在臨床上遇到的問題。”隨后他在“骨盆骨折智慧化治療初步研究”主題演講中,通過列舉了幾個真實發生的臨床案例,講述了在做骨盆治療過程中所遇到的瓶頸。希望通過智慧化治療的手段,從而實現出血少,甚至不出血(目前輸血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輸血是不得已為之的);切口小,感染風險小;生物固定、力學穩定以及機器人手術。他呼吁通過在軟件及硬件上協同開發,將智慧醫學真正落到實處,解決醫院的實際困難,把病人治療得更好。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外科副主任,華西醫院創傷醫學中心常務副主任,骨科教授、
主任醫師 項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