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華為、蘋果均發布了新款手機,相比小米的環繞屏、華為折疊屏,蘋果創新能力顯得尤其讓人失望。如何花樣拉踩蘋果,成為了國產手機的必修課。
除了拉踩蘋果,友商間的輿論戰愈演愈烈。這樣的現象,來源于于手機市場飽和,廠商間的利益點高度重合。例如,小米推出萬元機,自然最直接就將矛頭指向了華為保時捷系列。
使用價值不重要,小米要圈層排位
如今的手機圈可能比娛樂圈還需要爆點。X軸線性馬達、4000mAh、45W充電器、30W無線快充,售價3699元,這些都只能算是在原有基礎上升級了一些細節,小米9 Pro只有和蘋果來比反向充電,其他都不太值得討論。
只有上萬元的定價和180.6%占屏比的MIX Alpha,激起了一些水花。也讓小米和華為就使用價值問題展開了言語上的撕裂。
1、占屏比過剩,但確實是手機未來形態的必要探索
手機占屏比越來越高,但是當比例超過100%的時候,多出一大片的屏幕對消費者而言其實是種負擔。折疊屏目前只有三星正式開賣,但是卻有屏幕中間出現密集壞點等多種故障。技術比較穩定的雙面屏,能起到的也僅是自拍可見的作用,消費者卻要承擔這些設計帶來的耗電以及重量增加的負擔。
要說因為多出部分實用價值不高的屏幕承擔上萬元差價,說它無用也算言之有理。但是手機廠商的創新空間越來越小,感官上的創新才能帶給消費者最直接的沖擊,手機形態仍然是關于手機未來最值得探討的核心問題。從劉海屏、水滴屏、全面屏到雙面屏、折疊屏 、環繞屏確實是必要的探索。
2、概念機型承載著技術探索,展現態度和執行力
MIX Alpha不管有用沒有實際使用價值,在某些方面小米確實實現了人無我有,比如它是一整塊屏幕環繞,搭載了1.08億像素主攝,呈現無孔化特點等。9月29日,雷軍在微博也表示,這款概念手機主要探索環繞屏、108MP和鈦合金材質等一系列技術。
手機廠商的新款手機若不能給人眼前一亮,那就沒有排面。因此,大家都要卯足干勁,刷新想象力推陳出新,至少要展現出應有的態度和執行力。
3、只有全新的技術突破,小米才有可能打破定價圈層
其實,MIX Alpha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小米推出了首款定價超過萬元的手機,而小米只有通過這種全新突破的概念機型才有可能定下這樣的就價格。這是它努力走向高端的一步,要說實際使用價值可能真的沒有那么重要。
而小米也在曲面屏上給出了它的方案,從價格和實際應用上來看,它也不太可能成為主流,但是必定是有意義的參考方向。同時小米也向消費者展示了,它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小米不只是貼牌公司,小米也有高端技術。
5G是增量入口,華為要贏家通吃
5G最大的應用是移動狀態的物聯網,新一輪的科技浪潮有望建立在5G基礎上。移動互聯網天花板將現時,5G提供了一種新的未來的可能,是未來增量的入口。
蘋果在這次的iphone11中放棄了5G,和市場預期形成了落差。而華為Mate30則是搭載全球首款集成5G基帶的手機,領域內的優勢愈發凸顯。但是要說它能夠贏家通吃,還是有點為時過早。
1、國外遭禁,卻享有前所未有的品牌溢價
華為主打商務,一直對標蘋果三星,并且采用自主研發的芯片,不管性能上有沒有槽點,但它不好在數據上直接和其他手機搭載的芯片簡單比較,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一直享有較高的品牌溢價。
盡管華為在美國遭遇禁令,但是這卻是在側面印證華為的5G實力,無形中讓華為獲得了前所未有關注度。一方面,華為的國內市場將大幅提升。據QuestMobile數據,截至今年 6 月,在智能手機銷量整體下滑的情況下,華為在國內市場份額上漲至21.6%,與第一名蘋果差距不到2%。另外一方面,華為與5G形成強掛鉤關系。在更廣闊的5G未來市場里,華為的自主能力將再次享品牌溢價。
2、5G領先半年到一年,的確能保證出貨量
5G手機正式面世,5G基帶也就成了檢驗手機品質的新標準。華為品牌溢價的基礎也是建立在技術領先的優勢上。余承東曾表示,華為5G目前在行業內領先對手半年到一年。
我們也在Mate 30上看到了這種優勢。其他5G手機暫時都是使用外掛基帶,例如驍龍855plus是4G基帶外掛x50 5G基帶芯片,手機容易發熱,而且還存在支持SA和NSA信號段的區別。
而華為Mate 30的麒麟990是全球首款集成5G SoC,同時支持SA和NSA信號段。此外華為Mate 30 系列內有21顆天線,其中14顆是支持5G連接的,雙卡任意卡槽也支持5G連接。也就是這種先發優勢保證了Mate 30的出貨量。
3、智慧屏定價低了?物聯網上華為似乎有點飄
華為雖然提出了1+8+N的IoT全景戰略布局,但是卻沒有一款核心智能家居產品,直到智慧屏的推出,我們明白了華為對IoT領域的野心。
華為虛晃一槍,最終還是以智慧屏殺入智能家居市場。不同于小米全面屏電視Pro 65寸3399元的售價,華為智慧屏65寸定價6999。兩個品牌的定價思路完全不同,華為智慧屏更像大屏幕的手機,要讓技術增值,而小米則用供應鏈和廣告來攤薄成本。
但是在現階段的實際應用上,華為智慧屏僅僅是多了一個前置攝像頭的優勢,智慧跨屏等功能小米電視同樣可以實現,還需要更復雜的使用需求才能逐漸看到差距。
蘋果首次降價,另一面的吸引引力
如果一款新機發布只是在基礎功能上更好,那可能沒有更大的吸引力讓消費者去換新機。所以這款沒有5G,沒有全新功能的iPhone 11選擇了變相降價,成為第一款不漲價的新iPhone。這是可能提前見頂的蘋果,挖掘出來的另一面的吸引力。
1、缺乏創新動力,蘋果掉段已是事實
所有的創新幾乎都是建立在不成熟的基礎上的。曾經蘋果把手機的外觀改了,在滿眼翻蓋中獨樹一幟。在4G尚未普及的時候就已經給iphone5用上了。
超前的功能如果能夠在技術可以上落實,但是卻不安排上,對于蘋果來說,就是不合邏輯的。蘋果不上5G,只能說明它的確在和高通的合約之爭中受到了掣肘。
不管庫克如何解釋,蘋果失去創新能力是板上釘釘的事實。手機市場競爭越發激烈,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蘋果降低身段和同類競爭對手比芯片速度,我們好像看見了曾經國產手機們互相比性價比的時候用過的戲碼。
在技術拐點暫緩發布5G,其他功能又過于保守,還上了華為早就用上的浴霸多攝造型,實在很難為它洗地。
2、蘋果式財務增長還能維持多久?
如果硬要說,現在還沒有優質的5G網絡,所以不管是在行業應用,還是在智能手機的換代中,談5G都只能是空中樓閣。那5G的網絡建設期可能是在給手機廠商留下一個最后的緩沖期。
對于蘋果來說,原本就有著較高質量的用戶群體,付費服務已經和現有消費體系緊密相容。Q3財報,iPhone收入占比不足50%,整體營收卻超出預期。擁有大量有付費習慣的用戶,新機降價對于未來的蘋果來說,可能在財務營收數據上并不會有什么太大影響。不需要一款亮眼的手機產品,仍然可以帶來收益增長。
3、只守不攻,蘋果硬件矩陣優勢也可能會逐漸喪失
并且蘋果的智能硬件將大批用戶捆綁在IOS平臺,如果只是IOS和安卓生態之間的相互切換,那可能只要忍受一時的不方便。但是ipad、AirPods、Apple Watch在智能硬件領域還是有相當明顯的優勢,目前來說如果有相關硬件需求,就無法擺脫蘋果的生態圈。
喬布斯時代積攢下來的現金流和生態優勢,讓蘋果躺著也能依靠后續服務賺錢,另外現在蘋果的智能硬件還有比較強勢的定價權,庫克做的是守好這些基業。但是隨著我國IoT領域的持續發展,國產智能硬件也在扎堆推新,蘋果只守不攻,過去的空間優勢也許會慢慢被磨平。
手機制造廠商間的相互擠兌已經成為了行業常規操作,但是手機僅僅只是互聯世界一個階段性的載體。市場如果夠大,大家就能只取一瓢飲,如今的爭鋒相對,提醒著新的階段性拐點即將來臨。我們看到了新形態的探索、新技術的突破同樣也有新生態的防守,未來如何實在讓人期待。
文 | 知識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