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有報告稱智能電視存在隱私泄露的風險,近日美國聯邦調查局也發布警告稱相關的智能電視產品存在著對用戶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
隨著智能電視扮演著越來越多的娛樂和控制中心角色,網絡犯罪分子已經將黑手伸向了這一領域,或對用戶隱私造成嚴重的侵害。
12 月 2 日,美國聯邦調查局波特蘭總部日前發布有關智能電視帶來的風險警告。
相關公告顯示,智能電視可以連接互聯網,提供流媒體服務和其他應用程序,并配備相機和麥克風。但是比起電腦手機,智能電視的安全問題卻經常被忽略。
電視制造商、應用開發人員和黑客都有可能通過智能電視獲取隱私信息。同時 FBI 警告稱黑客尅控制智能電視,在最壞的情況下可以控制攝像機和麥克風以觀看和收聽。
關于被智能電視侵犯隱私的事情,并非最近才有。
早在 2016 年 LG 的智能電視也出現過類似的風波。一位使用 LG 智能電視的用戶發現自己觀看習慣信息竟然被收集,前提是他已經把相關的功能給關掉了。
后來,還有美國一名男子發現自己家中的智能電視居然一直在監視他,并收集其信息傳遞給廣告商。憤怒之下,該男子一紙訴狀,將智能電視的生產商告上法庭,要求賠償 500 萬美元。這不僅暴露出美國公民對個人隱私的重視,也暴露出了智能電視的信息安全問題。
據悉,美國智能電視品牌 Vizio 曾支付 220 萬美元的費用用于其偷錄用戶數據而遭受的罰款。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 Vizio 的調查顯示,Vizio 在用戶不知情或未同意的情況下,通過至少 1100 萬臺電視(含機頂盒及流媒體設備)內置安裝的 ACR 軟件收集用戶收視行為等隱私數據,并在未經用戶許可情況下收集并向第三方關聯公司提供包括用戶性別、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家庭人口、教育程序等資料。
FBI 方面建議智能電視用戶在未使用的電視攝像機上貼黑膠布并及時更新智能電視的固件,閱讀隱私政策以便更好地使用智能電視。
電視機聯網并智能化后,互聯網功能也被開發出來。對于智能電視企業而言,賣電視機只是一個賺錢的通道,在價格戰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下,通過內容和服務獲得另一個盈利方式會更具商業前景,而如何擁有更多用戶,最終獲得用戶的數據則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