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紫光集團債務問題出現連環爆雷現象,此前有傳周日(15日)到期的13億元(人民幣。下同)私募債「17紫光PPN005」展期方案的表決無效,且未能按時兌付本息,構成實質性違約。
昨天,紫光集團母公司清華控股在上海清算所發公告,確認消息屬實。且透露目前紫光集團已到期債務累計金額為13億元,即除了上述債券外并沒有其他債務到期。該公告涉及的清華控股債券為一筆規模20億元的存續中票「18清控MTN001」,清華控股稱紫光集團尚在確認特殊條款中,未知特殊條款是否和交叉違約問題有關。公告提到,紫光集團將繼續通過多途徑努力籌措資金,盡快向投資者支付本金及利息。
近日,中誠信國際發布公告,了解到紫光集團“17紫光集團PPN005”應于2020年11月15日兌付(順延至11月16日),截至11月16日終,紫光集團未能與投資者達成展期協議,同時未提供“17 紫光集團PPN005”足額償付本息的相關證明。
由此,中誠信國際將紫光集團主體信用等級由AA調降至BBB,并繼續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將“18紫光04”、“19紫光01” 和“19紫光02”的債項信用等級由AA調降至BBB,并繼續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
這已經是連續5天之內,中誠信國際連續第二次下調紫光集團主體信用等級。11月12日,中誠信國際下調紫光集團主體信用等級的理由為:戰略重組事項尚無實質性進展且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臨近到期債務資金籌措壓力較大,且有息債務規模較高,后續債券兌付仍面臨不確定性。
11月5日,紫光集團因決定不行使“15紫光PPN006”贖回權,中誠信國際將其主體評級和債項評級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
據中誠信國際披露,截至今年9月末,紫光集團總債務達527.81億元,其中短期債務328.16億元,而貨幣資金為40.02億元。
同時,紫光集團目前存續債券規模仍然很大。截至目前紫光集團存續債券為12只,規模約177.46億元。其中,17紫光集團PPN005已違約,余下最早到期的債券為“16紫光01”,到期日為2021年1月14日,金額2.95億元;明年上半年即將到期或面臨回售的債券規模為50.96億元。
紫光集團如何自救?
資產出售及戰略重組,是中誠信對紫光集團的最后一個關注點,也是紫光集團的最后一個“劫”。這條路,通常分為資產出售、戰略重組。
在此之前,紫光集團已先后拆分紫光股份、紫光國微、紫光學大等子公司上市,另有紫光展銳擬在科創板IPO。據悉,紫光集團已成立資產上市工作推進部,旗下紫光聯盛、紫光華智、長江存儲等都具備上市條件。
今年4月,紫光股份公告收到大股東通知,后者擬轉讓其持有的17%股權。不過,直至今年9月,僅有一家公司愿意受讓紫光股份5.68%股權,對價46.66億元。
出售的另一面,還可以是抵押資產換取流動性。根據公司債券半年度報告,紫光集團通過抵押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等獲得借款。今年11月,紫光國微公告大股東質押其16.14%股權,用以擔保北京銀行授信給紫光集團的100億元。換言之,若紫光集團不能按時償還,其抵押物可能被受讓方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