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1.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94.9%,上網玩游戲的未成年網民比例62.5%,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引導青少年這一“網絡原住民”群體健康上網、適度使用網絡游戲產品,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一項重要課題。今年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其中增設的“網絡保護”專章,明確規定了政府有關部門在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方面的職責。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門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管理工作的通知》,為教育部門依法履職,引導中小學生正確認識、科學對待、合理使用網絡,預防和干預沉迷網絡游戲,提供了具體方法和實踐路徑。實際工作中要建好、用好“三關一機制”。
一、嚴把設備終端管理關。切實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課外讀物、體質健康等“五項管理”要求,緊密配合“雙減”,以“小切口”推進“大改革”。緊盯源頭治理、堵疏結合,制訂準入標準,依申請入校的手機、平板等終端設備遠離課堂統一地點存放。加強午間、課后等時段管理,將校園預防責任落實到每個管理環節。任課教師不布置課后電子作業,不要求學生利用智能設備完成課后作業。在教室外、公共通道、終端設備存放地設置可管可控的電子班牌、親情電話等,暢通學生與家長聯系渠道,以嚴格的終端管理堵住網絡游戲進入校園。
二、嚴把網絡安全防護關。借助科技力量,實施“綠色校園網絡”工程,統籌統建、規模部署IPv6,落實學校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建設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和準入系統,加強不良網絡信息監控和過濾,確保校園網絡安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建立校園網絡行為分析、校園網絡安全應急、學校信息化水平評估等系統,通過加快“智慧校園”建設,落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以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專屬網絡內容綠色度測評依據(試行)》為基礎,遴選一批適合未成年人使用的綠色網絡產品、內容,推出校內綠色上網導航,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增強其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意識和能力。
三、嚴把教育管理疏導關。堅持“五育并舉”,組織挖掘各學科蘊含的愛國情懷、科學精神、法治思想、優秀傳統文化等意識形態資源,確保所有課程都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將其興趣從網絡游戲前拉開。發揮青少年在網絡文化建設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引導廣大學生用好學習、社交、娛樂等網絡空間場景,參與暖心的網絡公益,學習豐富的“四史”知識,開發健康的文化產品,傳播網絡正能量,弘揚時代主旋律。加強家校合作,通過開設家長學校、開展入戶家訪、“網絡沉迷”學生關愛等多種方式,提醒每位家長熟悉法律規定和國家要求,承擔起對孩子的監護職責,掌握沉迷網絡早期識別和干預知識,以身作則少上網、多閱讀、多陪伴,有意識地讓孩子多從事一些家務勞動、戶外活動、體育鍛煉,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四、落實教育督導考評機制。要善于用好政府教育督導考評機制,將督導考評結果作為評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據,進一步推動完善政府各部門協同預防學生沉迷網絡工作制度,進一步發揮好學校主陣地、教師主力軍作用;重點關注農村學校、寄宿制學校,關愛留守兒童少年,指導學校加強校園網絡管理,將預防沉迷網絡工作責任落實到每個管理環節;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培養學生自主管理、合理安排使用網絡的素養,將遠離沉迷網絡游戲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社會都要了解少年兒童、尊重少年兒童、關心少年兒童、服務少年兒童,為少年兒童提供良好社會環境。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游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環境、政府部門、學校家庭以及中小學生個體等多個層面,需要各方協同、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共筑“防火墻”,有效預防學生沉迷網絡游戲行為,更好地護航青少年全面發展、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