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晶圓龍頭與美國儲存器龍頭對訴,一起持續四年半之久的半導體行業國際大糾紛,在11月26日終于落下帷幕。
中國臺灣的聯華電子(UMC,以下簡稱“聯電”),和美國存儲芯片大廠美光科技(Micron),宣布就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訴訟案件達成全球和解協議(global settlement)。這個系列大案曾經關乎上百億美元的罰金,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得到不少正面進展,這一次的和解更是基本宣告糾紛結束。
臺灣聯電發言人劉啟東在11月29日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的獨家采訪,進一步澄清表示,雙方公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中國臺灣和福建的所有民事訴訟都將撤銷。他稱,希望能對尚未走完的刑事涉案對象有正面助益。這也將關乎多名雙方公司前員工的個人前途,有望減少這個行業的囹圄悲劇。
劉啟東又表示,聯電將專注于主業的晶圓代工。這項業務正在全球“缺芯”的感召下如火如荼,聯電有望在明年繼續獲得高于行業水平的增速。
知識產權乃半導體業最敏感神經
11月26日,聯電和美光科技分別在各自官網掛出和解公告。兩份公告行文一致、干脆利落,在簡單公布事實后,不再像數份歷史公告一般充滿正告與聲明。這也反映,一場曾經被視為中美半導體硝煙序幕的大案,平靜地結束了。
回望整個過程,半導體行業大廠各自舉起法律武器展開激烈爭奪,知識產權是其中最敏感的神經,其中的爭議之處值得行業從業者銘記每一個細節。
這份簡約的公告一致性這樣寫道:“聯華電子(TWSE:2303;NYSE:UMC)與美光科技(Nasdaq:MU)今日宣布達成全球和解協議,雙方將各自撤回向對方提出之訴訟,同時聯電將向美光一次支付金額保密之和解金,雙方并將共創商業合作機會。”
此前,美光一度來勢洶洶,向聯電聲明了4億至87.5億美元的經濟侵害,因而發起了一系列訴訟,并引發美國司法部、臺灣地方法院一起控告聯電。根據美國司法部在2018年11月的判決,當時聯電面臨最高達到200億美元的罰金。
在四年半里,雙方對簿公堂,戰線從中國臺灣拉到美國,又拉到福建。事情從一個存儲器芯片的技術而起,聯電參與了一個合作項目,帶領300多名工程師團隊苦心研發超時2年,卻在臨門一腳投產時,被行業資格較老的美國美光攔截。
“(原本)希望經此訓練過程的DRAM研發人才與研發結果能根留臺灣。”聯電在2020年6月的聲明中這樣寫道。這反映了半導體行業在爭取技術的過程中,付出極大代價。
DRAM是指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大量用于手機、電腦。這是美國美光的一項強勢業務。美光科技成立于1978年,一直耕耘于存儲芯片領域,目前大約控制全球20%至25%的DRAM市場份額。事實上,這個市場具有一定的“寡頭壟斷”性質,美光是在和其他少數廠商分割市場,其他公司則很難打破壁壘。
臺灣聯電成立于1980年,是臺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經過40多年的經營轉變,目前也是一家全球領先的晶圓廠。不過,在2016年5月,聯電與福建省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晉華)簽署了合作協議。依據該協議,聯電與晉華共同開發兩代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制程。
和解到來
2020年下半年開始,聯電與美光的糾紛開始緩解。美國司法部的審判也為聯電洗脫了大多數罪名,但直到今年11月底的這次和解,才反映糾紛的大幕基本落下。
劉啟東向記者進一步解釋:“全球和解,是指聯電和美光兩家公司在美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的訴訟案都會撤告。”
此前在2020年10月29日,聯電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和解協議內容經北加州聯邦地方法院判決確定。和解乃是依據美國營業秘密保護法,即使員工在公司高層不知情之情況下違反公司政策,公司對于員工行為仍須負法律責任。因此,聯電在和解協議中承認并接受因員工觸法所造成的責任。
在和解協議中,美國司法部同意撤銷對聯電原來的指控,包括共謀實施經濟間諜活動、共謀竊取多項美光營業秘密、和專利有關的指控,以及可能涉及4億至87.5億美元的損害賠償及罰金等。聯電承認侵害一項營業秘密,同意支付美國政府6000萬美元的罰金,并在3年自主管理的緩刑期間內與司法部合作。
劉啟東表示,這一次的一筆過和解金將不會對公司業績和財務產生重大影響。
不過,和解更重要的意義是,將為仍在進行中的刑事訴訟減輕壓力。刑事訴訟無法撤告,需要走完流程,但劉啟東對記者表示:“(這次和解)對仍在進行中的刑事涉案對象,包括聯電、晉華以及兩家公司的員工,會有正面助益。”
按此說法,有三名遭遇囹圄之災的涉案個人,也有望得到更公正的裁決。按照此前審判結果,有三名聯華電子的員工被判處數百萬新臺幣的罰金,以及介于4年半至6年半的有期徒刑。除此以外,圍繞聯電前高管、晉華總裁陳正坤展開的調查也有望得到緩和。
聯電將專注晶圓業務
聯華電子是目前全球市占率第三名的晶圓代工廠,今年全球汽車、電子等多行業的“缺芯”令晶圓代工需求大增。在這場國際糾紛之后,聯電將繼續關注晶圓主業。另外根據公告,聯電和美光未來將共創商業合作機會。
劉啟東向記者表示:“明年的全球晶圓代工總產值預計將增長12%-13%,而聯電則可能超過這個水平。”
當前,全球晶圓代工“一哥”仍然毋庸置疑是臺積電。市場調查機構TrendForce的數據稱其今年市占率超過50%。緊隨其后的是韓國三星,占比大約在17.3%。這對晶圓雙雄在先進制程方面展開技術的激烈競奪。
聯電目前以大約7.3%的市占率,排名第三。目前該公司共有十二座晶圓廠,月產能總計約80萬片八英寸約當晶圓。
根據前三季度的季報,聯華電子在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按年增長11.4%、14.7%、24.6%,合計達到1539.2億新臺幣(約合55.4億美元)。由于市場需求旺盛,產線拉滿、利用率甚至超過100%。
“5G、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電動車仍然將會是主要需求。”劉啟東稱。
聯華電子在臺灣證交所、紐交所均有上市,在臺灣證交所的普通股在11月的平均收盤價為每股62.16新臺幣,年內增長約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