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晚,小米2021年財報公布。2021年度,小米營收3283億,同比增長33.5%;經調整凈利潤220億,同比增長69.5%;智能手機出貨1.9億部,同比增長30%;全球MIUI用戶達5.1億,同比增長28.4%。 小米最新市值約3700億港元,折合約3000億人民幣或470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的一年,小米在緊鑼密鼓布局造車這一長遠業務增長點之外,還經過了一番轟轟烈烈的線下渠道擴充,以及整體產品整體的高端化擴充。終于,這份財報中,小米第四季度有多項數據基本都是上市以來的最高值。
然而,小米高速狂奔的一年里,小米的盈利雖然漲了不少,雷軍卻顯得嚴肅了許多——高端化戰略的第二年,小米距離“對標蘋果”依然遙遠。
小米高速狂奔
對于小米來說,2021年稱得上是小米的高光時刻。手機業務、互聯網服務和物聯網家電是小米業務的三大板塊。其中,智能手機是主要營收。
根據IDC的數據,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出現反彈,同比增長5.7%, 達13.5億部。小米集團立志三年內拿下全球銷量第一,縮小其與國際巨頭間的差距。2021年,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9億臺,同比增長29.8%,雖然全球排名較上年沒有變化,仍為第三,但市占率顯著提升至14.1%。
其中,小米手機業務Q3的營收雖然達到478億元,稍高于去年Q3的476億元,毛利率12.8%,但同比增長收縮到4%。而到了Q4,小米12系列做了產品價位調整——在小米12系列上,小米首次做了雙尺寸旗艦的設計,盡管喊出了“對標蘋果”的噱頭,小米12標準版還是反常規做了“減配減價”的賣點調整,以補充三季度以來小米手機在3千元價位段的價格缺位。
產品定位和價位段的調整,讓小米Q4的業務收入和出貨量有所回升。此外,這季度里,小米手機的ASP是1143元,毛利率達到了17%,兩項都是上市以來最高的季度數據。
搭配著產品調整的,還有在海外市場的渠道調整。財報顯示,2021年,在海外市場,小米手機來自運營商渠道的出貨量超過2500萬臺,同比增長超120%。其中,根據Canalys數據,小米收集在歐洲地區運營商渠道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8%上升至2021年的17%;在拉丁美洲地區,這一數據則從5%上升至12%。
在Q4調整下,2021年,小米手機3千元以上機型(包括海外300歐元以上)的銷量是2400萬左右,占據了總體出貨量的13%。
對于小米的互聯網服務來說,互聯網服務的對象是MIUI用戶。第四季度明顯可見的是,商業化的變現能力出現較大提升——表現在毛利率方面,達到了76.1%,是上市以來的最高點;小米的互聯網收入中有大部分來自廣告收入,這部分收入也是歷史最高的水平。
小米互聯網收入變現能力提升,也可以拆解為兩個原因。一方面,小米硬件的出海除了尋找硬件銷售的增量之外,去年以來,小米還在開拓境外互聯網業務市場。2021年Q1,海外用戶貢獻的互聯網收入約為國內用戶的6.5%,到Q4這個比例提高到9.8%。鑒于四分之三MIUI用戶來自海外,如果海外用戶貢獻收入穩步提升,小米互聯網服務增長的空間很大。
另一方面,小米自身產品價格段的向上躍升,聚攏了更多消費能力更強的用戶,根據小米財報會議,以游戲收入為例,高端手機用戶的這部分收入是非高端手機用戶的11.5倍,此外高端手機中,廣告、預裝應用的可能性更大。
最后,在物聯網方面,Q4物聯網(IoT)業務整體的收入,達到了250億元,相比上一個季度漲了50個億,無論是季度數據還是全年的數據,都是上市以來最高。從同比增長來看,也是小米IoT業務在連續多個季度低迷之后的一次回溫。其原因則在于小米整體高端化的帶動,以及電視以外的物聯網產品的收入。
可以說,小米的2021年,交出了一份還不錯的業務數據。
高研發也不能獲得認同?
雖然業務數據看起來令人滿意,但事實上,小米卻在迎接更大的挑戰,那就是小米依然沒能說服投資人,從“軟件及互聯網”起家,以硬件、互聯網和物聯網家電為方向,小米至今沒能給出一個清晰的市場定位。并且,小米的高端化發展道路卻也面臨諸多挑戰。
2021年8月,在雷軍年度演講暨小米秋季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回憶了一個與投資人有關的故事,2019年小米股價從24元跌到8元,跌到了三分之一。當時,雷軍被一名投資人指名要見,數落了一個多小時,毫不給面子?!皬膽鹇缘疆a品再到管理,把我們當小學生?!崩总娪∠笊羁?,“我襯衣都濕了”。
2021年1月4日,小米的收盤價達到34港元。雷軍一度感嘆:“我再也不用關心股價了?!钡巯?,小米的股價似乎又到了需要雷軍關心的時候。截至3月23日收盤,小米股價報收每股14.78港元,相較2021年1月的高位,跌去56.5%。
除中概股暴跌對小米股價的拖累外,小米在資本市場也是屢屢不被看好。2021年財報發布后,中金公司評論稱,將下調2022年及2023年經調整凈利潤增速為5.3%及13%。影響市場信心的關鍵就是,小米手機高端化的探索成果尚未能說服投資者,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低端化都是小米被詬病的原因所在。
反光同行業的華為和榮耀,其中,真正讓華為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的,就是從自研芯片到引領5G的技術發展。創新性的技術給華為打下的高科技烙印和領導者地位,使得華為得以站在國家力量的代言席上,并在面臨美國的多重打壓之下,獲得了全民關切。從這樣的高度出發,任何品牌都會顯得相形見絀,而喜歡把“黑科技”掛在嘴邊的小米,對比之下就更加顯得言之無物。
再看看蘋果,蘋果手機之所以定位在高價上,并且一直被資本市場認可,核心就在于蘋果的手機擁有自己獨特的硬件核心研發技術與能力,自己掌握核心硬件技術的定價權與話語權。其次,蘋果擁有自己的獨立、獨特、封閉的生態應用系統,因此也有自己的定價權與話語權。
小米顯然也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于是,一改中低端機型的基調,小米也開始向“高端”進發,繼小米10系列站穩腳跟后,小米11、小米11Pro、小米11Ultra接連面世,以高配高顏值,向價值鏈頂層發起總攻。
2021年,小米研發支出達132億元,同比增長42.3%。而財報預期未來五年,集團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平均每年200億元。事實上,自2014年開始,小米便開始自研澎湃芯片。2017年和2021年,先后發布澎湃S1和澎湃C1。
通過大量研發,小米得以解決了許多已知或未知的問題,比如自研環形冷泵散熱技術,進一步優化手機在高負荷運轉下的使用體驗,以及推出的MIUI12.5增強版,從底層框架優化使用體驗。
與此同時,小米也加快了在芯片領域的投資布局,而這其中必然包含了戰略協同的目的。2021年以來,小米集團、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及順為資本等參與投資的芯片公司數量已經超過20家,涉及AI芯片研發、顯示驅動芯片、射頻及高端模擬芯片、傳感器芯片、功率器件研發等方面。
那么,為什么小米已經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卻依舊沒有說服投資人?
嫁接的核心技術
要看清小米,還要回到小米。一個客觀事實是,技術創新是小米的命門,和無可避免的短板。
不論如何燒錢進行研發,不論如何包裝自己的米U系統,一個最重要也無法回避的問題是,這個系統始終是嫁接在谷歌的安卓之上,隨時面臨安卓收費的可能性,一旦安卓要實施收費,所謂的米U系統只不過是給谷歌做嫁衣而已。在這一方面,很顯然,小米既無法說服自己也無法說服市場。
米U是小米的第一款產品,也是創立第一年的唯一產品。多年前,小米設計了米U,作為安卓的一個本地化版本,目的是通過優化解決被安卓原生系統拖累的安卓手機用戶痛點。
通過米U系統的高速迭代改善用戶體驗和提升效率,小米在初期積累了一定人氣,這為小米之后的快速發展與流量變現奠定了堅實群眾基礎。
然而,多年過去,米U系統雖然為用戶帶來了越來越流暢的體驗,但這卻也越發凸顯了小米受到的掣肘。過去,小米身上最顯著的標簽就是性價比,但因性價比而成功的它,如今卻又受困于性價比。顯然,缺乏核心的技術和自主系統,讓小米這兩年往高端路線發展的過程小心翼翼而困難重重。
與此同時,雖然小米以手機起家,但雷軍并不把小米定位為一間手機公司或是硬件公司,而是將小米定位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只是,雖說是互聯網企業,小米更多的卻是提供與銷售手機、數碼與家用電器產品;說是物聯網企業,顯然也不是,因為小米只是將產品加入了互聯網的聯網功能,這個功能所有的企業都能實現,包括格力、美的、海爾以及華為。
并且,缺乏硬件核心技術和軟件系統的隱憂同樣存在于小米的互聯網服務和物聯網家電業務上。既沒有硬件核心技術,也沒有軟件系統的小米,就像穿著新衣的皇帝。如果我們把小米那件皇帝的新衣脫掉,小米和美的、格力等家電制造企業又有什么太大的區別?
說到底,小米至今為止的本質還在停留在制造組裝品牌商的層面上,和傳統家電企業并沒有形成本質上的區別,甚至連雷軍自己都說不清小米到底是家什么公司。因此,在當前,小米的估值不能說便宜,但也很難再看到大的成長空間。
其中最關鍵的原因,也是小米自己不愿意承認,但資本市場明明白白的事情,就是核心技術仍未突破。從估值而言,小米雖然不便宜,但市場也難再給予小米更高的估值,因為沒有理由。
小米難走價值關
無疑,高端化尚在爬坡,如今的小米,需要一個足夠激動、足夠有想象力的新故事?;诖耍燔嚦蔀樾∶卓粗械南乱粓鲲L口。
事實上,這也是小米2021年最重要的業務變動。在宣布造車的那場發布會上,雷軍語氣悲壯,“這是小米歷史上最重大的決定?!薄斑@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愿意押上人生積累的所有戰績和聲譽。”他的預算是,未來十年投入100億美元。
行動速度彰顯決心。2021年3月正式宣布下場造車后,截至2021年底,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超過1000人,未來將繼續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領域拓展研發,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其在財報中表示,“進展超預期”。
與此同時,在宣布造車時,雷軍曾表示,“所有的錢都是小米自己出,我們虧得起”。造車業務已經開始發揮影響。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小米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235.12億元,去年同期為 547.52億元。經營活動所得現金凈額也從2020年的218.79億元縮至97.85億元。
在造車業務實現量產之前,手機業務或將承受一定壓力。作為硬件業務,手機業務運轉中的銷售成本占比較大。2021年,該項業務的毛利率為11.9%。
造車業務提振了資本市場的信心。但問題是,造車真的能扭轉小米低迷的現狀嗎?要知道,在當前這場造車大潮中,已經卷入蘋果、百度等科技巨頭,但小米在自動駕駛、車聯網領域并沒有太多積累,在最關鍵的汽車智能化上也沒有核心競爭力。小米造車的核心問題和小米手機,以及所謂的小米生態鏈產品幾乎是一樣的困境,就是在軟件系統與硬件產品上都沒有核心競爭力。
造汽車和造手機難度不在一個量級,汽車的供應鏈與技術比手機更為復雜。再加上小米造車也同樣面臨手機同樣的困境,就是軟件系統依賴于其他廠家的應用,硬件依賴于其他的汽車制造廠家,而自己能做的就輔助的汽車外觀造型設計,以及相對低的價格戰進入新能源車市場。
在價格戰的模式下,最終還是無法回答如何創造更高價值的問題。投資的本質是風險共擔,估值是未來現金流的現值。投資是對當前管理和戰略的認同,自然就該承擔事后的風險。如果不從核心技術給予投資者們一個理想的答案,小米許諾再多,也只是一場空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