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電子時報》報道,臺積電借由整合型晶圓級扇出封裝(InFO)與前段先進制程的一條龍服務,成功拿下蘋果iPhone用A系列處理器多年獨家代工訂單。2022年的iPhone 14(暫稱),預期旗艦機種A16處理器所采用的InFO_PoP封裝技術將進入Gen 7世代,強化算力日益強大的應用處理器(AP)散熱能力為主要進展。
臺積電在芯片行業可以說是“香餑餑”,美國,日本都邀請了臺積電過去建廠,而臺積電也根據全球化發展需要,在這些國家建廠。
一方面對方提供了不錯的補貼措施,另一方面臺積電總部地區頻繁發生缺水,停電問題,考慮海外建廠分散市場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隨著臺積電正式在日本啟動工廠建設之后,也有消息稱臺積電或將離美越來越遠。因此臺積電離得開美市場嗎?對于在美建廠這件事,臺積電抱有怎樣的態度和想法呢?
自特朗普任內到拜登上臺,半導體一直是美國政府關注的重點。
尤其在這兩年全球缺芯的背景下,部分美國政客持續鼓吹地緣政治對產業鏈的威脅,甚至直言美國半導體技術從領先到落后只相差一個臺灣海峽,因為大量美國企業需要臺灣島內的代工產能。
在此背景下,拜登政府出臺了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芯片法案(Chips Act),試圖通過補貼芯片制造商來強化美國本土的半導體制造。他指出,盡管美國是芯片設計和研究的領導者,但自行生產的芯片不到10%。
不過,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近日直言,美國增加半導體產能的努力是徒勞、浪費且昂貴的,而且如果臺海真的發生沖突,美國需要擔心的遠不止芯片制造。
據臺灣《經濟日報》4月21日報道,張忠謀日前以嘉賓身份在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發表觀點,談及半導體技術人才的重要性和半導體制造重返美國的前景。
他認為,美國芯片制造業沒有擴張和成功所需要的人才資源,并直言美國增加國內芯片產能的舉措是昂貴浪費且徒勞無功之舉。這是他半年內第二次發表類似觀點,上次是在去年10月。
張忠謀在活動上指出,美國在1970和1980年代選擇了一條道路,讓制造業人才繼續接受教育培訓,而后從事高薪工作,這不見得對美國不好,但對美國的芯片制造業來說,形成了挑戰。
他提到,臺灣島內人口眾多,是臺積電成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不可或缺的條件。在美國和其他地區的專業人才離開制造業之際,臺灣島內的人才更加成熟,使其成為純晶圓代工的理想地點。
自從缺芯問題發生以來,臺積電就連續數次漲價,因為沒有更多的選擇,客戶只能接受。而臺積電在未來幾年內還會持續投入產能,甚至打算加錢購入半導體設備。
即便是在缺芯風波中,臺積電也依然屢次創下營收新高,就是因為臺積電不斷拉高芯片代工。
然而臺積電公開宣布決定,稱即便經濟低迷也沒有降價的計劃。臺積電哪來的底氣?臺積電市場優勢集中,是好是壞?
臺積電對芯片制造產業是極其重要的,可以這么說,全世界最先進的芯片處理器一定是出自臺積電之手。通過臺積電的芯片代工,各大芯片設計廠商紛紛將產品落地,并推廣到全世界。
在全球缺芯的背景下,涌入臺積電生產線的訂單越來越多,5nm生產線都已經爆單了。為了加大芯片產能,臺積電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而這樣一來,芯片制造成本也就上去了。
于是臺積電先是取消了客戶3%左右的代工優惠,相當于變相漲價了,然后又是提高了各類納米制程的代工報價。全面漲價幅度為7%到20%。
而且隨著臺積電打算加錢購入半導體設備,一旦加錢購買的設備入手,臺積電還有可能進一步提高芯片代工價格。
臺積電顯然不會自己承擔額外的代工成本,如果只是一次兩次漲價倒還能理解,可臺積電不但沒有停止漲價的趨勢,對芯片代工定價也沒有妥協。
據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在財報會議上表示,即使是經濟低迷時期也沒有降價的計劃。另外魏哲家還重點提到,預計保持定價優勢。
簡單概括臺積電的思想中心就是對芯片代工不會降低,而且還將保持定價優勢。
要是臺積電說是價格優勢,或許可以理解為臺積電在多個競爭對手中有更實惠的代工價格,便于吸引客戶下單。
但臺積電使用的詞語是“定價”,那差距就很大了。這說明臺積電在多個競爭對手當中,定價會是最高的。這個優勢僅僅針對臺積電自己,而不是客戶。
臺積電公開宣布不會降低芯片代工定價的決定,經濟低迷也沒有降價的計劃。那么臺積電哪來的底氣呢?
但凡是設計出中高端芯片的企業,基本上都會找臺積電代工合作。尤其是7nm及以下的工藝技術,雖然也有三星掌握對標的工藝,但在良品率和產能方面,臺積電是領先三星的。所以對那些追求最好,最先進的芯片廠商來說,首選只能是臺積電。
唯一能跟得上臺積電芯片生產制造節奏的三星,也頻繁在4nm,3nm芯片良品率方面掉鏈子。
提起臺積電,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為全球頂尖的晶圓代工機構。僅臺積電和三星兩家晶圓廠,就占據了全球芯片代工市場近70%左右的份額。
同時,在7nm制程以下的芯片代工服務中,臺積電、三星也均處于世界頂尖水平。但是,這家晶圓代工機構,近兩年卻由于外界規則的變動,逐漸處于被動的局面之中。
其中,作為臺積電曾經的第二大客戶,華為海思的芯片訂單損失,可以說讓臺積電損失了大半個中國市場。加上內地開始大力發展芯片代工技術,如今的臺積電一直想要爭取自由出貨的許可。
這一點,從前不久臺積電公布的3D硅晶圓疊加技術也能夠看出,其正在通過芯片代工技術的改良,用不是那么先進的芯片制程工藝,來達到提升芯片的性能、降低功耗的目的。對此,也有外媒分析指出,如今的臺積電終于認清了現實。
首先,在英特爾、AMD、高通等美企拿到出貨華為的許可之后,臺積電并未獲得相關的許可,可以說,這次芯片規則的變動,就是為了針對臺積電與其所持有的先進代工技術。
其次,美邀請臺積電設立代工廠的同時還邀請了三星,兩家芯片代工巨頭都赴美設立代工廠。這顯然是為了推動兩家晶圓代工機構相互的競爭,從而為美企謀取更大的利益。加上英特爾開始布局芯片代工領域,赴美設立代工廠對于臺積電而言,并沒有絲毫的好處。
在認清芯片規則修改、赴美建廠的現實目的之后,臺積電也開始公開與美“唱反調”。
據了解,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就曾對美國本土制造芯片一事進行表態,其明確表示“由于美芯片產業鏈的不完整,生產芯片的成本要比原來高出六倍,美本土制造芯片幾乎不可能取得成功?!?/p>
這番話顯然就是在暗示,即便臺積電答應了赴美設立代工廠,也很有可能也會由于成本的問題而無法大規模的生產芯片,最終導致其芯片項目出現“爛尾”。
還有,臺積電對外主張自由貿易,在芯片規則出現變動之后。臺積電開始在日本等地設立代工廠,以進一步分散芯片的代工產能,爭取出貨給更多有芯片代工需求的客戶。
一邊是美國工廠的建設可能會出現延期,一邊又是在日本投資新工廠。臺積電顯然是已經看清楚了局面,所以,才不愿將自己的新工廠設立在美國本土,而是把自己的產能盡可能的分散出去。
最后,臺積電開始推動先進制程工藝的迭代,在3nm代工工藝傳出量產的消息之后。臺積電在近日公布,將計劃在2025年實現2nm制程工藝的商用量產。
而隨著芯片代工技術的不斷提升,其芯片代工技術中,所采用的美國技術占比也會得到進一步降低,為爭取對外界實現自由出貨,創造了有利條件。
其次,臺積電還在先進封裝工藝進行布局,通過晶片的疊加技術,來提升芯片產品的性能、降低功耗,為的就是向外界爭取更多的芯片代工訂單。